《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多样,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需求也更为迫切。我们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网络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科学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落实到教育现代化各领域各环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健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成果传播机制。
价值引导。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核心价值观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要培养时代新人,就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注重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道德建设。学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推进网络教育,也要深化道德教育引导,注重融入贯穿,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纳入学业质量标准,遵循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认知规律,结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不同特点,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各学科教育中,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劳动精神、劳动观念教育,更好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在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和创新,不断推动网络教育创新,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内容创新。网络信息内容,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我们要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让科学理论、正确舆论、优秀文化充盈网络空间。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格调健康的网络音视频、网络动漫等。加强网上热点话题和突发事件的正确引导、有效引导,让正确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办好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等,加大优秀网络文化供给力度,推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扩大高校网络文化影响力,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实践创新。加强工作统筹,拓展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等作用,着力推动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在全国范围内推选展示一批校园网站及栏目,构建校园网络新媒体传播矩阵。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建设,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不断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的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
方法创新。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必须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而推动融合的主体是教师。我们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科学设计内容,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打造一批思政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设融媒体思政公开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建设,完善思政课教师网络备课服务支撑系统。加快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打造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作者:西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评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燕云捷
来源:光明网
链接:http://theory.gmw.cn/2020-02/04/content_335230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