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等一系列具体要求,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教学内容偏于理论化、教学主体职业认同偏窄化、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化,这些问题的存在,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期望,从内容到形式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务之急。
一、内容支持,让思政课“新”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明确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上好思政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明确了思政课的重要价值,才能落实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调查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依次是“与生活现实紧密联系的内容”“与学生成长紧密联系的内容”“与时政热点紧密联系的内容”。改变当前教学内容供给过于理论化的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整合教学内容,在尊重国家统编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生活实际、关注热点、时政热点等对现有教材进行充实、整合,划分教学模块,采用专题教学模式、教学团队授课方式。专题内容可以打破教材章节顺序,但要覆盖教材所有内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群体又要有所侧重;专题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专题设置要重点突出,主题鲜明;专题的命题要体现专业特色和时代特色,符合当前大学生认知需求和话语习惯,使思政课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
二、情怀支持,让思政课“亲”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当前,很多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由此一些教师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对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上。改变教师职业认同的偏窄化问题,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学术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认真研读经典原著,领会其思想精髓,做到“真学”“真懂”,不断提升理论素养,成为学科内的“行家里手”,这样讲起课来才会有深度、有说服力。要增强思政课亲和力,让思政课对大学生具有吸引的潜在功能,以及使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亲近感、趋同感。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亲和力,认为亲和力就是迎合学生,从而不敢对学生进行严格管教,不能正确处理亲和与严格要求的关系。教师的亲和力应该体现在教师个人深厚的理论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扎实的业务能力和爱岗敬业精神上。一位严格要求学生的教师更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三、方法支持,让思政课“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高校思政课长期存在着方法创新不足、手段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课程教学供给的有效性。我们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线上线下、课上课下优势资源互补,采取“以问题为导入,以案例为导入,以情境为导入”的方式,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培养“政治素养+学科前沿+国家发展”相结合的思政课大思维,“因人、因事、因时、因势”育人,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帮助学生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其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不断摸索出“教师乐教,学生爱听”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推进思政课健康发展。
(作者为陕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