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野
陕西教育:西工大思政教师李鹏用“思政”谱写青春之歌
2019-12-24 11:54   党委宣传部

教室,座无虚席;课堂,掌声不断。在早已实行学分制,班级、专业和年级都已被打破的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什么课如此吸引学生?记者近日走进西工大,到课堂一探究竟。上课铃声让嘈杂的阶梯教室瞬间安静如水,与此同时,门被一位年轻男教师推开了,学生的目光立刻跟随这位身着白衬衣的、“高个子”的脚步而兴奋私语了起来。“高个子”名叫李鹏,是西北工业大学的思政教师,也是学生评出的“最满意教师”。说起如何上好思政课,李鹏有一套自己的见解。

 

基础:要提升“入脑率”

 

“如果说思政课是一片熊熊烈火,那么教师就是手持火把的那个人。万千学生的心,需要这支火把去点燃、去指引。”这是李鹏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研讨会上说的一句话。“现在大家都在谈抬头率、到课率,我认为这还不是根本,思政课关键是要提升‘入脑率’。”

记者眼前的李鹏,身着白衬衫、鼻梁上架一副黑边眼镜,2014年博士毕业进入西工大,开始教授“概论”课,是个标准的80后。5年来,他一直深耕“概论”,成为了概论课的“老”教师。事实上,这位“老教师”在刚开始时也遇到了思政课的“硬骨头”。

“有段时间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老了’?和学生有‘代沟’了?”李鹏笑了笑说:“其实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对思政课的‘冷漠’一方面由于教师传统的‘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太弱。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师哥师姐的‘言传影响’,而这些也是‘以讹传讹’。”李鹏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不亲近,因为不亲近所以没兴趣。因此,李鹏要求学生必须读原著,加强学生对中国社会政治历史的认知,加深他们对社会的了解。

曾经一堂课上,一位本科学生李铭回答李鹏提出的“你认为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的问题时产生了认识的偏差和错误。李铭因为不理解“游击战争的必要性和战略性,而得出“他不是一个勇敢的战士”的结论。这个“滑稽的答案”让李鹏陷入了深思,他当即选定了篇章,让所有学生课下阅读“毛选”。两周过去后,李铭主动来到李鹏办公室:“我现在才知道毛泽东为什么‘逃跑’了,他做得对,他确实是一个勇敢的人。”并且告诉李鹏他会把毛选的其他几集全部读完,因为他发现毛泽东原来是那么的睿智和伟大。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到课并保证基本的原著阅读量,李鹏上课不点到,而是采用扫二维码报告阅读进度和撰写读后感的方式进行考勤。“事实上,这些基本的东西恰恰是最直观的,也是最不可或缺的,原著阅读是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基本功,其他技术形式只是或多或少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便捷性,比如视频、音频、5G等。”李鹏说。

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李鹏选择了毛泽东不同时期的诗词,以“诗词·道路·时代·人生”为题,通过诗词写作背景、诗词内容,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中注入诗情画意的元素,串联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世今生,并融入十九大所提出的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以讨论、辩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授课模式再度获得学生的“热追”。

“由于了解才会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思想和见解,有见解交锋就有无穷的乐趣。讨论场面一度‘失控’,原因是学生想说的太多,原计划时间不得不一再延迟。”李鹏说:“那一刻,其实我很高兴。”

 

关键:要“讲明白”

 

为了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困惑和不解集中起来,使有限的课堂时间用到刀刃上,李鹏利用整整2个学期制作了学生调查报告表,对收集的问题加以总结归纳,并利用担任学生工作副书记的机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情。2017年,学校使用了新媒体助教系统,更加方便了学情的及时收集,尤其是学生对重大理论、现实问题、党的大政方针的认识。

李鹏认为精准“诊脉”是实行精准教学的必备条件,而尽快抓住学生的“困惑点”,让学生心里“亮堂起来”是学生爱上思政课的捷径。“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答疑解惑,用理论阐释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体会理论魅力,会有更多的获得感。”李鹏说。

少数民族学生刘晓飞出身贫寒,受惠于国家民族政策加之自身勤奋才考取了这所国家著名的985、211大学。本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但一个学期后刘晓飞却沉溺于游戏、经常抽烟、旷课。在和刘晓飞交谈时,李鹏发现刘晓飞的认识出了问题,思想不仅消极,还一套一套地讲自己的“道理”。对于以培养国家未来“三航”人才的西工大而言,李鹏深知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哪怕这只是个例。

李鹏通过了解刘晓飞的家庭情况,并在和刘晓飞“讨论”中找到了原因,原来刘晓飞的家人曾经在历史中受过迫害,刘晓飞自小在家“耳濡目染”产生了认识问题。李鹏抓住刘晓飞“爱较真”的特点以“辩资” 为由,让他阅览相关历史书籍、资料。在大量史实和李鹏的引导下,经过多次激烈的“争锋”,刘晓飞出人意料地、郑重地向李鹏递交了一份长长的手写“入党申请书”。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李鹏觉得犹如昨天,后来他把这件事情进行了整理,添加了一些内容,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学生上了一堂有关民族政策和近现代历史革命的思政课。李鹏说那堂课的效果特别好,下课后,他被一大群学生围着讨论课堂上的内容。大二学生赵斌告诉记者,当晚,他们宿舍讨论这个话题直到深夜才结束。从此,李鹏也由一开始的那个“高个子”思政老师变成了学生嘴里的“鹏哥”。

 

秘诀:有“故事性”

 

大三学生王晶晶告诉记者,之所以爱上李老师的课,是因为每一节课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向她讲述着祖国曾经的苦难、悲壮、耻辱、骄傲……在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李老师精到的讲解中,她觉得自己也完整地走了一回“历史选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王晶晶说毕业后会选择教育行业,还会把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讲给她的学生。

“概论这门课理论性太强,让‘干瘪’的理论‘鲜活’起来是启发学生兴趣的关键点,讲故事就是很好的方式。”李鹏说:“要让学生觉得有趣,就得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就得让学生有共鸣、共识。而产生共识的最好办法就是把他们带进历史的具象里并适当点拨,他们自然会分析出什么叫‘历史的必然’,自己分析出来的结论不仅是明白的,还是非常深刻的”。

在李鹏所带的班,华伊灵动情地在给所有同学讲述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华北地区中国农民关于土地的一段故事。一帧帧历史的老照片,一段段画面斑驳的影像加上华伊灵生动的解说,大家的注意力都被拉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

还没等大家回过神来,李鹏走上了讲台,用三个真实的故事接连讲述了为什么资本家、地主、官僚政府都帮不了当时的中国农民“翻身、致富”。“中国要富强就要使当时占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民富强起来,谁能做到?怎样做?”当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只有土改、只有共产党时,李鹏又顺势引出了要学会用阶级、阶层分析当时社会矛盾的道理,并引导学生试着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近期发生的“香港暴徒”事件,那些持有英国护照的香港暴徒和当地不掌握资本的港民身份有什么不同?阶层有何差异?各自最终的利益和归宿又在哪里?从而使学生“拨开迷雾”看“本质”。课程结束时,百人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通过“读、讲、解、说”四个环节,不断升华学生的认识。李鹏将他的教学法概括为“五个一”模式,即“读一篇原著”“讲一个原理”“解一个困惑”“说一段故事”“树一个信念”。用李鹏自己的话就是“把道理用故事的方式加以通俗化,通过‘老师+学生’的双主体、讲故事的方式,把教材语言有效地转化为课堂语言、教学语言,使教学更加接地气、冒热气、传正气、聚人气,在前‘三个一’的基础上,用鲜活的素材讲述一段故事,把所教、所学与所用结合起来。”

这种教学法得到了陕西省教育厅厅长王建利的高度评价,备课充分,教学组织有序,课堂互动频繁,学习氛围好,吸引力和感召力强。

 

实现“课标”的必由之路:知行合一

 

“思政课的实践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讲的道理和理念要在实际中去践行,以提升认识的意义。”李鹏说。

曾经多次参加学生宣讲团的李佳告诉记者:“我们讲课首先必须要吃透理论,再讲给大家,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能够收获分享的快乐,坚定自己的理论信仰。”李佳所在的宣讲团是马院新组建的学生宣讲团。宣讲团在校内外各大中小学校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已经成为马院常态化的“移动党课”,也是学校党建活动的新品牌。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吴闻川认为,西工大学生之所以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教师的课“含金量”高是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源于学校的严抓紧管。学校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专题教学的形式实现十九大精神“进课堂”全覆盖,并通过十个专题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方案(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主要通过若干具体知识点, 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通过辩证唯物主义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把“形势与政策”课程编写出版成《新时代 新思想 新征程》作为教学参考资料。学校还组织教师外出学习,组织学生多批次到各种教育基地切身感受历史。

“这种好的氛围对教师和学生产生了无形的推力,尤其是建立的课程责任教授(课程负责人)牵头的‘三进’教学团队。‘三进’教学团队由本科生思政课责任教授、研究生思政课负责人牵头,形成每门思政课具体的‘三进’方案,并建立与学校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在加强与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研工部、校团委等部门沟通配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和师资优势,从而使良好的教学氛围成为潜心研究教育教学不可多得的基础,也为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列信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云霞教授说。

来源:陕西教育

链接:http://jyt.shaanxi.gov.cn/jynews/mtsj/201911/19/94586.html

关闭窗口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