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野
“互联网+” 吹出教师培训新风向
2018-04-27 09:24   党委宣传部

教师培训与“互联网+”的相遇,可谓恰逢其时。全国1600多万中小学教师的常态培训中,该如何关注教师的个体差异?如何培养教师的实践智慧、帮助他们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如何超越个体成长,以学校与区域的发展为格局设计教师学习?新技术催生新业态,教师培训的革新已悄然降临。

教师培训既要全覆盖保“量”,又要重实效保“质”,应该说,教师们的期待很高,而培训从业者面对的挑战很大。目前,“互联网+”在各个传统行业早已展露锋芒,充分展示了其在优质、开放、个性、创新等方面的巨大潜力。教师培训与“互联网+”的牵手势在必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中国的教师培训正在发生着变化,虽然大量工作还只是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但“互联网+”的技术潜能和其他领域的成功实践,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梳理出教师培训的新风向。

“互联网+”促进教师培训创新发展

“互联网+”,不再是传统的、基于Internet的互联网,而是加入了移动网络、物联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超能”网络。因而,“互联网+”中的“+”并不是数学意义上的简单相加,而是化学意义上的化合与新生,是促进教师培训创新发展的催化剂。

移动网络将促进培训生态的结构重塑。移动网络与传统网络的结合,首先彻底打破了教师培训在地域和资源上的局限性,突破了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和人数的限制,不但使正式学习更为灵活、方便,也使得非正式学习的能量与意义不容小觑;其次,分布式的网络拓扑结构,顺应了让学习者(教师)唱主角的培训理念,让去中心、去权威的结构重塑有了强大的环境保障——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培训师与学习者(教师)可以享有同样的技术权限,也就创造了不同于传统教室的地位暗示,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作为空间。

物联网络将促进培训场景的流畅衔接。很多研究表明基于真实场景的学习,更能培养成人的实践智慧,因而教师培训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混合学习的样态,培训场景经常需要在在线与离线、入境与离境之间进行转换。传统网络只能收集在线数据,虽然学习的人可以在不同场景转换,学习的数据则会出现断流。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信息系统逐渐可以通过传感技术自动获取自然和实物信源,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机制实现对外部物体的直接控制,这就使得数据的采集不再局限于在线情境,还可以对教学实境中的数据进行自然采集、真实记录与统整分析,为培训场景全方位的流畅衔接创造了条件。

人工智能将促进培训服务的精准与个性。我国的教师培训具有大规模特征,数以万计教师参与的在线培训,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在这一背景下强调精准与个性,挑战巨大,人工智能将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利器。建立在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基础上的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随着对教师学习研究的深入,它在教师培训领域也大有可为,可以从培训需求、培训目标、培训过程、培训评价等各个方面形成智能诊断、评估与指导体系,支持大规模背景下的个性化学习。

融合了移动网络、物联网络、人工智能的“互联网+”,势必会在管理模式与培训模式等方面帮助教师培训突破瓶颈,带来质的变化。

“互联网+” 打破教师培训管理瓶颈

当前教师培训管理最大的瓶颈是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激发各方积极性的动力机制。所谓动力机制,是指在某一个项目的运行过程中,不同的利益主体与不同的动力来源相互关联所形成的关系,一个良性的动力机制将有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培训体系是封闭且自上而下传递的,只有被政府认可的机构才能够提供培训课程(项目)。在这种模式下,各方在追求高质量方面的动力不足:对于培训提供方而言,进入认可范围的机构,因缺乏竞争,且课程的具体质量不是专家短时间内就能判断出来的,所以更愿意花时间在宣传包装上。对于学习者而言,他们的学习需求没有被充分发掘,而对于角色越来越精细化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的成人学习者而言,指定的学习内容往往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意愿。对于政府而言,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其目的就是要为教育变革准备高质量的师资,而由于上述诸多原因,无法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

“互联网+”的介入将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师培训的管理瓶颈,进而创新和重塑新的动力机制。

“互联网+”使“教育淘宝”成为可能,而“教育淘宝”又能给所有培训提供者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在“教育淘宝”中,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学习、讨论与分享,也可以创造与销售资源。配合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学习者创造资源的技术门槛极大降低,将会形成强大的草根力量。“教育淘宝”将激发各利益相关方的动力:首先,学员的动力在于可以选择到高质量的心仪课程,还可参与到对课程的评价之中;培训机构的动力在于必须通过提升质量赢得学员的青睐,从而形成质量-收益-声誉的良性循环;优秀教师的动力在于可以生产新的课程并因此获得相应收益。当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努力方向都聚焦到“提升质量”上时,政府所期待的社会效益自然也就提升了。

“互联网+”使自适应推送成为可能,而自适应推送又能为个性化学习提供科学管理的保障。在教师可以在网上自由选课后,如何帮助教师提升选课的自主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就成为另一个管理难题。自适应推送是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它的特点是动态、诊断和智能,内嵌了自适应推送规则的培训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学科、学段、学习轨迹、学习风格与能力现状等动态调整课程推送内容,为学习者推荐最适合其能力水平且最需要的课程。在教师培训领域,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率先引入了面向教师能力的诊断测评,它是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衍生出来的自我测评系统,可以支持教师科学的、理性地、个性化地选择学习内容。

“互联网+”使衔接不同情境的伴随性评价成为可能,而伴随性评价又可以为质量管理提供即时证据。对于管理者而言,其很重要的一个诉求就是随时了解培训动态,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与干预,但在当前的师训工作中有很多原因使这一诉求无法达成。而由于“互联网+”可以支持不同情境下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只要深入开展针对伴随性评价的系统建模、工具开发和可视化分析等工作,就有望帮助管理者全面地、动态地分析培训过程中生成的海量学习记录及过程性资源,在日趋复杂、灵活的培训进程中掌握质量脉络。

“互联网+” 改变教师培训教学模式

在管理模式向支持自主、个性、灵活的方向转变时,“互联网+”下的培训模式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基于教学实践的知识管理型学习。当前的混合学习,是为了某一个主题事先储备知识,然后在应用时尽量实践这些知识;而基于教学实践的知识管理型学习,使得教师在实践遇到问题后,随时可以找到解决方案、看到优秀范例、学到相关知识,并可以将自己的优秀做法适时存储进整个学习体系中,使其不断生长。

基于发展性评价的精准学习。传统的教师评价是不同教师之间的横向对比,目的是为了评等划级,而发展性评价则是教师个人的纵向对比,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虽然发展性评价的评价形式多是非正式、建议性的,但它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议与指导的品质,因此往往需要专家的适时介入,也因此在大范围推广时会遇到专家资源不足的问题。

面向组织绩效的能力提升。由于学校、班级的整体发展是一个体系工作,如果不在体系下考虑问题,虽然学习对教师个体是有意义的,但对一个群体、一个学校而言,未必是有效的。在面向组织绩效的学习中,虽然学习的人仍然是以个体形式出现,但培训的目标、周期、评价都是以学校或区域为格局来规划的。

面向以上几种学习的培训模式,目前在教师培训界的实践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除了培训业界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这些模式,往往都是需要长期的时间跨度、丰富的专家资源、即时的入境指导,以及系统的专业评估,所以,虽然有个案存在,但难以推广复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的信息化环境越来越具智能化特征,从而具备了支持这些模式的潜能。然而,如何将先进的理念、适应的教法、有效的技能、科学的工具恰当其时地提供给教师,则是更大的挑战。这需要对现有培训模式的反思与重构;需要在大课程群概念下,依据实践情境对具体微小课程进行科学、恰当地分解;需要通晓技术领域的沟通法则,为不同的课程与不同的教师进行细致地标识,使它们在恰当的时空里彼此“相遇”;需要培训系统本身含纳精致的设计和深度的机器测评;需要专家智慧的萃取与智能融入;需要在区域和学校层面上的系统思考……

毋庸置疑,“互联网+”为教师培训的变革提供了无限可能,指引着系统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教师培训新风向。风已来,迎风而上方能加速教师培训专业化的进程,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全新的智慧生态。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12日 14版)

来源:http://news.gmw.cn/2018-04/12/content_28289497.htm

关闭窗口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