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扬 通讯员 赵媛媛
近日,第五届载人航天(国际)学术大会在西北工业大学举行。学生们听说“航天专家们都来了”,全都沸腾了。高端学术报告精彩纷呈,杨利伟、王亚平等航天员还与西工大学子面对面交流,以自己的奋斗经历,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这是西北工业大学开展爱国奋斗主题教育活动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西北工业大学不断加强典型引领,为我国国防事业发展奉献智慧和力量。
典型引领 点燃爱国奋斗热情
优秀知识分子的爱国奋斗故事,传递出一股股催人奋进的榜样力量。西工大持续打造榜样群体,以身边人、身边事积极开展教育活动。“一班三总师”“陈士橹的不凡事”“纪念周尧和”“先生的灯光”等成为师生口中的热词和心中的感动。
近日,“史上最牛航空班”——西工大5381班的故事在朋友圈热传。这个班里走出了歼-20隐身战斗机总设计师杨伟、运-20战略运输机总设计师唐长红、歼-15舰载重型战斗机常务副总设计师赵霞。他们在西工大求学时刻苦学习,工作后投身中国航空事业,铸国之重器,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英雄。
修为师之德,尽为师之责。“工信楷模”“三秦楷模”陈士橹院士曾给学生题词“不凡事”。陈士橹的一生,做“不凡事”是他的信念,也是他的担当。他长期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培养出我国第一位飞行力学博士和博士后。在90多岁时,他还亲自指导研究生,为国家培养了6000多名航天科技人才。
首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周尧和院士,毕其一生科研报国。他的研究选题针对性地解决了铸造工业的迫切应用需求。从保温冒口、大型铸件的宏观偏析、调压铸造到生态铸造,无一不是中国铸造技术的重大进步。这些技术应用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他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学界精英,其弟子不仅支撑起中国凝固科学与技术的宏伟大厦,也成为其他学科领域的翘楚,更开拓出一个又一个科学与技术新领域。
当年随华东航空学院西迁的教授胡沛泉,在98岁时仍担任《西北工业大学学报》主编,并承担英文摘要的修改工作。一幅他在灯光下修改论文的照片,引起很多学生的美好回忆:“记得当时约好修改论文摘要后,胡老早早在家等候。一个单词他也要修改好几遍,力求做到准确翻译。临走时,他还送给我们一些有关英文论文写作的资料。”后来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也要亲自审阅每一篇文章、修改英文摘要。“我不久就会好起来的,我还要为国家多做些事情。”胡沛泉的爱国情怀让学子们不禁心潮澎湃。
勇攀高峰 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爱国奉献是成就个人事业的不竭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大批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工大常务副校长黄维说。2016年,作为根据“西安人才新政23条”引进的第一位A类人才,黄维来到西北工业大学,创立了柔性电子研究院。短短一年时间,柔性电子研究团队成绩显著,最近连续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发表研究论文,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贡献,力争在重大创新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西工大人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10月20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成功实施首次水上试飞任务。西北工业大学多个团队参与了多项AG600技术攻关工作,为AG600研制成功和这次水上首飞成功作出了贡献。航空学院教授徐绯带领团队参与了AG600近水面滑行的数值仿真方面的研究工作。她说:“创新是中国制造的灵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基础创新,深入问题本质、剖析问题机理;另一方面要结合工程实践,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为建设航空强国贡献力量。”
2018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材料学院教授李贺军表示,作为一名西工大人,我深感自豪。这种自豪来自学校“爱国奋斗、无私奉献”的使命担当,也来自学校“爱才惜才、为国育才”的优良传统,还来自学校“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
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西工大建设有24个开放式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17个校、院级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并建设了国家级众创空间——飞天创客空间,推出了翱翔系列微小卫星、第六镜人脸识别系统、CCROV水下机器人等一系列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航海学院博士生、欧卡科技首席执行官朱健楠被福布斯列入2018年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精英”。他带领团队研制的无人环保船成为治理水域污染的利器。“我希望将无人环保船开到陕西每一个人工湖上,用硬科技的力量保护绿水青山。”朱健楠的话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