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什么样的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中国共产党走过一百年、开启伟大历史新征程的时候,这是应该向国际社会说清楚、讲明白的一些重大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于2021年8月26日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这部重要文献,从几个主要特征和根本特点上,以清楚明白的语言和逻辑向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份鲜活的范本。
“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这部文献首先从人民视角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逻辑和胜利密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人民过上好日子和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根本追求。她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取得成功,根本原因是由她的政党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她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
对此,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因为这个党一百年来所做的一切,中国人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的历史作为和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个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因为她的党员本身就是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与人民一体同心、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他们遵从“人民最大”,自己是“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因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所要解决的一切问题,都是来自人民的期待、人民的渴望;他们甘愿为了人民付出一切,甚至牺牲生命。
这个党,始终相信和依靠人民,把人民作为自己的靠山。她在行动中“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她依靠人民发展和壮大,更依靠人民取得一切胜利;她始终相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把人民作为自己的力量源泉。因此,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
这个党,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她执政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她领导建立的一切制度,都是为了人民能够当家作主;她领导实行的人民民主,是真正由全体人民参与的全过程民主。
这个党,始终把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正在扎实走向共同富裕,生活的实实在在变化是人民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好日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在开创未来时,这个党要求自己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经历过生死考验,付出过惨烈牺牲,但始终奋斗不止”——一个为实现理想不懈奋斗的政党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在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奋斗史。这种奋斗,首先是有科学真理指引和理论基础指导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是人类精神的精华,是指引最广大人民群众前进的明灯。这一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行”的底气!从一定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成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在一定意义上成就了马克思主义,使其进一步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理论和管用思想。这种奋斗,是有目标坚守的。这个目标,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既符合中国实际,又符合人民意愿。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和人民意愿出发,坚定地沿着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不懈奋斗,以铁的事实不断在证明: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这种奋斗,是在探索中前进、在开拓中创新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的这条道路,前人没有走过,每走一步都几乎找不到完全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每前进一步都要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问题作为自己行动的导向,不断研究和遵循历史规律,善于把握历史大势,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从而不断开拓创新,独立自主地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新局面。
这种奋斗,是随时面临着风险挑战、安中有危、危中有机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上,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甚至难以想象的巨大风险挑战,但这个党有着坚强的领导核心,总是迎难而上、面险而行,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沉着应对,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依靠全党力量特别是人民力量,最终取得胜利。这个党的一大特点,是始终不忘提醒全党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她深知,以往的斗争和胜利的成果,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得来的;以后的斗争胜利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能够把亿万人民团结和凝聚起来”——一个具有强大领导力和执政力的政党
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大党更要有大党的样子。中国共产党自走上历史舞台那一天起,就把为大国掌舵领航的重大职责扛在肩上。但要引领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且从积贫积弱困苦中走来的大国前进,中国共产党每走一步所面临和解决的国内外难题,都是世界上其他政党难以想象的。由此要求她必须具备强大的领导力和执政力。
这种领导力和执政力,体现在方方面面。一是体现在党中央的坚强有力上,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了革命、建设、改革顺利推进,保证了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国家长治久安;二是体现在能够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路线和战略策略上,她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和实现阶段性目标,总能使这些目标一步步变成现实;三是体现在决策部署基本都能够得到有效贯彻上,她的严密组织、严格纪律和完善法治,保障了党的决策部署及时、坚决、有力地贯彻执行;四是体现在能够团结和凝聚各方力量上,她建立起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和相互支持的力量;五是体现在特别注意建立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上,党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成为决定因素,她不仅有着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而且善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一句话,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和执政力,在于她能够把世界上这个人口最多、历史悠久、文化多样的国度里的亿万人民团结和凝聚起来,从而创造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进而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一次次把社会发展中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这一点,不是谁自封的,更不是其他政党都能够做到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有这样的能力。一百年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执政力,也为社会发展的实践成果所印证,为人民大众所认可。
“走在时代前列、保持青春活力”——一个始终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的政党
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队伍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们“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作为一个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何以始终保持着这样一种青春活力?
这部文献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的青春活力,首先来自于党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气氛。在制度上,她从一开始就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运行的,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在民主气氛中,她倡导和建立了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中国共产党的青春活力,还来自于她勇于自我革命,特别是能够正视自身的问题,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任何政党都不可能一贯正确、不犯错误,中国共产党对待自己失误和错误有着健康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这就保证了她在带领人民前进过程中始终具有旺盛的活力。
中国共产党的青春活力,还在于她时刻注重学习,善于总结经验。依靠学习增强本领,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每遇到挫折,都要汲取教训,在总结成功经验和汲取失败教训中逐步成长和壮大起来。
中国共产党的青春活力,最让人钦佩的在于,当她自身肌体出现问题或受到毒害时,敢于刀刃向内,对着自己刮骨疗伤。能够坚决同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各种现象作斗争,不断医治病症,坚决铲除毒瘤,保持肌体健康。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具备了上述这些青春活力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仍不断告诫自己的党员:在未来路上,我们仍然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各种危险和各种内外考验,要不断地进行自我革命,经受住各种挑战和考验,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
“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一个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不仅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且致力于为人类进步事业努力奋斗。她始终秉持的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始终弘扬的是国际主义精神,始终投身的是历史的大势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从不以一己私利去处理国际问题,而是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这个党处理国际事务的根本理念。这个党和国家在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安宁方面,发挥了并仍在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当今世界,许多重大的国际和地区事务问题,如果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参与,很难得到妥善解决。中国自身是发展中国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受的贫困和苦难感同身受,积极开展国际发展合作,为需要帮助的国家和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以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各个有远见的政党之间开展国际合作,中国对150多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的各种抗疫援助,不仅得到中国人民的坚定支持,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从这个党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提出的主张以及她的所作所为看可以清晰地作出判断:中国共产党既是一个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一个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是一部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展示中国共产党基本特征,让国际社会真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层逻辑和发展密码的重要文献。这部重要文献是“精准传播”中国共产党形象和特征的经典文献。中国共产党有本事做好自己的事情,一定有本事讲好自己的故事。我们一定能够构建起具有广泛而深度国际说服力的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