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高校是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其重要使命之一就在于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2024年伊始,西工大召开2023年度人才培养工作总结大会、2023年科技工作总结表彰暨2024年工作部署会、2023年人才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擘画蓝图。
2023年度人才培养工作总结大会---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教务部部长王海鹏、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岳晓奎、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吴闻川、校团委书记佘磊磊分别围绕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汇报了2023年的举措做法,并对2024年工作进行了展望。
机电学院、航空学院、航海学院、航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代表分别作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学生工作、团委工作、课程教学工作经验交流汇报。
宋保维在大会上指出,2023年是学校追赶超越的一年,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学校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好成绩,值得点赞。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教育部专家组一致认为:学校呈现出“情怀深厚、蓬勃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这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度肯定。他代表党委书记李言荣向全校教职员工、向为人才培养做出贡献的老师和同学们、向在这一年获得奖励教师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
宋保维就人才培养工作谈了四个方面的体会:
【“三个好”——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三点优秀经验】
一是人才培养优良传统继承巩固的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三育人”经验,到近年来涌现出的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都体现出一代代西工大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和不懈努力,更体现出西工大“总师育人文化”的传承。
二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顶层设计的好。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分别出台了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行动计划,重新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制度,形成了学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并不断推动落实。
三是人才培养专项工作协同推进的好。各职能部门、学院(研究院)、服务保障单位等高效协同、共同努力、充分联动,确保了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创新大赛”等工作圆满完成。
【“三个少”——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三点不足】
一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正合”的多,“奇胜”的少,常规举措、艰苦努力、加班加点多,奇招妙招少,要深入学习、广泛调研、潜心研究,以创新高效的方式取得更大成绩。
二是人才培养价值追求,校内的多,校外的少,广大教师争取校内表彰奖励多,争取全国性的荣誉少,比拼争胜、敢于战斗的勇气不足,要鼓励教师在全国的大舞台上展示实力。
三是人才培养路径创新,跟踪的多,原创的少,特别是在学生出国(境)比例和课程质量提升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要通过创新工作方法来破解难题。
【面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要积极应变、抓好政策落实】
一是新时代新挑战新征程,面对日益复杂和充满挑战的国际环境,要坚守“总师型”人才培养的育人理念,坚守在“三航”领域为国防工业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定位,坚守“育国之栋梁、铸国之重器”的使命。
二是面向新型工业化要求,要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前瞻性布局智能航宇、新概念空天海装备、人工智能、6G、新能源等未来国家发展所需学科(方向),优化“总师型”人才培养体系,拓展教学、实践、科研环节的内涵。
三是要构建更好支撑“总师型”人才培养的工作体系,全校“一盘棋”,共织“一张网”,为“总师型”人才培养工作在全国范围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勠力同心、协同发力。
【锚定“127”目标,做到“四个高”】
一是持续发力,实现高质量入学率。发扬招生工作“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不辞千辛万苦),要“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踩烂脚皮”;校、院领导要靠前指挥,带头参与一线的招生工作;全员动员,各学院、各职能部门都要参与到招生工作中,共同讲好西工大故事;要做好招生宣传策划,充分发挥“招生大使”和知名校友的作用。
二是多方联动,实现高比例深造率。本科深造率是一所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各相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研究,助力学生实现继续深造的心愿;要全方位做好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各环节的指导,将生涯规划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多举措扩大本科生国际交流规模,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
三是精准指导,实现高平台就业率。要聚焦学校“总师型”人才培养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荐学生到关键领域、重点单位、重要岗位就业,发挥科研团队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校所合作,帮助学生走进大院大所。四是以赛育才,实现高水准获奖率,“三大赛”已成为在校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要素之一,要完善制度保障体系,激励更多学生和教师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各部门要为学生创新创业做好服务保障。
他表示,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工作永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核心,全校上下要始终坚持“四个回归”,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挺膺担当、奋发有为,开拓进取、敢为人先,以教师之强支撑教育之强,以一流的教师培养一流的学生,在“三航”领域源源不断地培养又红又专的“总师型”人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西工大力量。
2023年科技工作总结表彰暨2024年工作部署会---
“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
李言荣、宋保维等校领导分别为科研建设贡献奖、科学研究成就奖、科技自强贡献奖、科研育人贡献奖、青年科学奖、人文创新贡献奖、科研建设贡献奖等获奖代表颁奖。
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王伶作2023年科技工作总结暨2024年工作部署汇报。航海学院院长潘光、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符文星、管理学院副院长贾明依次作科研工作经验交流汇报。
宋保维代表学校向全体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并向深耕在科技创新一线的全体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他指出,过去的一年,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凝练提出了近期发展的“127”目标及落实举措,为我校科技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经过全校的不懈努力,科研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有力提升:在新一轮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中抢占新机遇,重大科研任务争取再上新台阶,重大集成创新取得新进展,基础研究能力得到新提升,科技奖励取得新成效。
他表示,实现“127”发展目标很大程度将依靠学校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全面提升,需要科技创新作为带动相关核心竞争力指标增长的重要引擎,发挥引领作用。就做好2024年科研工作,他结合“127”创新举措提出了三点意见:
【一是要充分发挥机构改革作用,提升科研管理效能。】
在职能部门层面,科研院要加快推进体制创新,进一步规范科室设置,优化职能分工,建立健全跨部门的联动改革和协作配合机制,打通关节、疏通堵点、破除阻力;在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专项任务推进中,建立专班推进和督导机制,进一步提升对外争取项目、强化纵横联动的战斗力,增进对内提供服务、强化精细管理的执行力,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争做有组织科研的统领者、推动者。在学院层面,各学院、研究院要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强科研治理体系建设,采用“所管科研,系管教学”等模式,集聚力量在“三航”等重点领域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的科研联合攻关,争做有组织科研的主力军。
【二是要扎实推进评价改革落地,激发科研内生动力】
要持续做好“立制度、出政策”的上篇文章,提升评价改革的集成性,注重各项改革之间的政策协调、联动协同和整体效果,要充分解决改革的碎片化、单一化、零敲碎打等问题,推动科技改革有关举措的有机衔接。要统筹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以及科研核心竞争力贡献的评价与激励办法,综合施策,向潜心基础前沿研究、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人员倾斜。要做好“抓落实、严执行”的后篇文章,各学院研究院和职能部门领导班子要提升主动担当意识,要“干”字当头、“干”字为要,将有组织科研落到实处,持续提升工作的系统性、前瞻性、可行性。认真研究科研关键核心指标,“面向长远、点面结合”谋划制定推进举措。
【三是要拓展有组织科研实施路径,激发科研先发优势】
要加强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内涵建设,筑牢有组织科研的重要支点,深化与国家实验室的协同创新,全力做好国家级科研平台的重组与争取,加快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体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学术领军人才的“头雁效应”,增强有组织科研的核心驱动力,支持学校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牵头开展前瞻性、引领性、独创性的战略论证,推动学校科研工作从被动“接单式”“科技打工仔”向主动引领转变,推动学校科研工作从数量到质量转变。要加快突破战略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夯实有组织科研的创新根基,要发扬“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要敢于“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踩烂脚皮”,要积极“走出去”“走进去”“坐下来”,与“三航”等重点行业的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真正建立健全深度合作机制,聚焦行业关键技术领域,凝练核心科学问题,实现基础理科“0到1”和工程技术“1到0”的双向发力。
他强调,2024年是学校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全校上下要锚定学校“127”发展目标,只争朝夕、攻坚克难、久久为功,高质量有组织打造科研核心竞争力,为加快推进我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共同努力。
2023年人才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人才工作是学校的重中之重。
人力资源部部长(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高层次人才办公室主任)唐玉生作2023年人才工作总结汇报。侯成义宣读2023年新晋国家级人才名单、人才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名单。
李言荣为2023年新晋国家级领军人才和新当选院士颁奖。
宋保维为2023年新晋国家级青年人才、新晋高被引科学家颁奖。
2023年新晋国家级领军人才代表电子信息学院教授蒋雯,青年人才代表自动化学院教授张鼎文,人才工作先进集体代表航海学院院长潘光,人才工作先进个人代表航天学院教授严启龙、材料学院人事秘书苏舒分别作交流分享。
宋保维代表学校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他说,人才工作是学校的重中之重。2023年,学校提出了近期发展的“127”目标及落实举措,“127”目标中最具有牵引作用的就是“国家级人才占专任教师20%”。过去的一年,学校人才工作成效显著,得到了师生校友的肯定和社会的关注认可。刚才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代表分享了人才工作的实践做法,希望大家总结学习先进经验,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校青年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我们要在国家各类人才计划的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合力推进方面下更大力气,推动人才工作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持续发展。
宋保维针对部门、学院和团队、教师个人等三个层面对做好2024年人才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各职能部门要统筹谋划、协同发力】
要在“引得进”上下狠功夫,在“育得强”上下实功夫,在“留得住”上下真功夫,在“用得好”上下大力气,形成全校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一是优化制度建设,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引领人才工作方向,人事人才政策与科研工作要紧密联动耦合,要完善导向明确、科学精准、竞争择优的人才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指挥棒”牵引重大成果产出,推动“科研和人才”互通互动,在科技活动中培养“总师型”人才和国家领军人才,要转变考核方式,制定和完善团队考核方式,建立标志性成果考核机制。二是强化队伍建设,打造国家战略人才梯队,“内培外引”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翱翔团队”建设,把与“四大”(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相对应的政策举措落实到位,要高质量组织实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以“翱翔团队”为抓手做好人才梯队的顶层规划。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各部门要在物理空间、进人指标、招生指标、经费支持等方面统筹考虑资源保障,建立“资源一站式保障清单”和“资源高速落实的机制办法”,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要强化高水平公共平台建设,提升对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服务能力,要强化薪酬与激励保障,支持团队和教师能干事、干成事。
【第二,各学院、团队要优化布局、责任落实】
院长和书记是本单位引才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下大力气将人才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抓好。一是严格落实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做好人才队伍统筹规划、政策落实、服务保障,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找突破口、打攻坚战,要把引才育才的任务目标分解到团队、分解到高层次人才头上,“大人才”要帮助身边的青年教师成长成才。二是切实发挥团队孕育人才的重要作用,要为青年教师建立“一人一策”的成长档案、配备一对一的学术导师,团队要发挥托举人才的重要作用,对青年教师做到真关爱、对青年教师发展路径真指导、真规划,要让青年教师见世面,让青年人敢想、敢创、敢为、敢闯、敢言。
【第三,每位教师要找准方向,强化目标牵引】
一是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从而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开展从兴趣出发的0-1的自由探索和基于问题导向、工程技术导向的1-0的基础研究,做真科研、真学问、真贡献,领军人才要有目标、有规划、有路径,科研工作要做到最前沿、最尖端、最急需,高层次人才要干大事、谋划大项目、拿大基金,在本领域有话语权,要善于合作、敢于合作,积极深化产教深度融合,青年教师要走进企业,了解需求。二是主动服务学校事业发展大局,促进学校人才引育工作,要把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主动担当,在学校的教育、科技、人才方面发挥引领作用,要以才引才、以才荐才、以才聚才。
他强调,人才工作永远在路上。新的一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锚定“127”发展目标,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学校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国防科技事业输送更多人才,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文字:赵珍、王翠萍;摄影:卢迪、周军平;审核:马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