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4月1日电(吴秀青)
它承载着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它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它是西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基地和拔尖人才培养实验基地,被誉为“西工大本科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它,就是作为西工大实施优秀本科生特别培养的荣誉学院——西工大教育实验学院(Honors College)。
从1985年到2019年,从教改班到独立学院,该院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矢志不渝,致力于拔尖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和实践,营造特殊土壤精耕细作34载。
34年探索,34年征程。尽管改革的征途中充满艰辛、难免困惑,但西工大探索拔尖人才培养的实践从未停歇。
由于它,西工大本科培养模式的改革变得生动而具体;由于它,通识教育理念、大类培养模式、完全学分制逐渐深入人心;由于它,越来越多的兄弟院校陆续探索教育改革的多样化与新途径——
从教改班到荣誉学院:34年拔尖人才培养之践履
“以本为本”。一流的本科教育不仅是立校之本,也是一流大学的追求。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拔尖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变化,西工大参照国际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理念,结合自身的办学传统和学科优势,解放思想,打破框框,积极寻求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探索多样化的培养途径,“给通才制定规则,给天才留出空间”。
西工大本科教育改革的第一个重要步骤是于1985年创办了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班(简称“教改班”),这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教学改革实践,标志西工大正式启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2001年,西工大进一步扩大培养规模和学科覆盖面,将教改班改制成立教育实验学院。2007年学院获批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标志西工大正式成为国家拔尖人才成长的孵化器。2014年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教育实验学院成为独立运行学院,标志西工大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向纵深推进。
厚植英才成长土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4年的时间里,学院本着既要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优良环境,也要为每个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充分条件,不断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
1985-2014年间先后探索“2+X”、“3+X”、11个特色班,实行本硕贯通、机电通修培养模式。所谓“2+X”,即前两年夯实基础课程,第三年选定导师并确定研究方向。所谓“3+X”,即前三年夯实基础,之后选定导师及个性化发展方向。
2014年至今,选取全校优势工科、理科专业分成航空航天、机电、材料科学、信息及计算机、数理五个大类,对学生实行“大类+专业”培养。按“前期拓宽、加强基础,而后自选专业学习”模式培养,逐渐弱化甚至打破学科专业界限,激发学生自我探究热情。前两年按大类统一培养,后两年按照专业进行个性化培养,同时采用“本科导师制”辅助培养方式,将大类目标、专业要求及导师个性化要求相结合,培养具有学科交叉特征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培养体制与机制创新,到课程和专业选择的全新变化及学籍的全新管理,改革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纵深推进。作为西工大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基地和拔尖人才培养实验基地,该学院为丰富西工大办学形式和促进学校本科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参照系,积累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典型经验,成为西工大追求卓越教育的优质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当前,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这给学院办学指明了方向,成为学院今后教育教学改革和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遵循。
作为西工大本科教育改革的“先头部队”,进入新时代,教育实验学院又拓展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词,从突显“独立人格”、“科学精神”、“创造性”、“高素质拔尖人才”的目标内涵要素,到强化“家国情怀”、“领军人才”、“全球胜任力”等“人文性”、“领导力”、“国际化”的目标素质培养。学院正在酝酿并即将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拔尖人才培养特色与成效
学院一直围绕“两个基地”(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基地和拔尖人才培养实验基地)的办学定位,主动跟踪新时期和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着眼于工科基础,立足“协同育人、理工交融、中西融汇、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强化“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培养特色,为学生将来成长为有个人修养和社会担当、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的领军人才提供平台,为学生成长为“三航”和多个技术科学领域的国际一流学者或领军人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流课堂加一流科研训练,是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两件“利器”。充分发挥名师培养尖子学生的作用,以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以国际化的途径培育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不断传承西工大优良的育人传统、弘扬“三实一新”校风,培养“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杰出人才。
近年来,学院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全面提升开放办学水平。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提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成规模的特色项目。
以现有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布伦瑞克大学、特文特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八个稳定的国际高校为依托,体系化的设计“研学项目、学分项目、长短期交流项目、学位项目”,为学生搭建面向世界的培养平台,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积极与国境外伙伴缔结合作协议,建设领导力、项目管理等高水平全英文课程。同时,加大“引进来”的力度,利用国际教育资源,邀请学术名家来校开设荣誉国际讲堂,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了解国际学术动态、提高英语交流水平。
近三年(2015-2017年)累计派出学生159人次参加“双学位”联合培养、短期交流、国外毕业设计等项目。2018年,学院共101名学生参加各类国际交流项目(占全部人数16.6%),13名同学毕业后赴国(境)外高水平大学攻读学位(占比10%)。2015级学生出国交流比例达到75%,出国交流项目和攻读学位人数较往届均有大幅提升。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2018年特邀10余位相关专家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指导,为学生选题及申报工作提供了有效帮助。2018年学院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0项,比去年同期增加17项,大创项目通过率达75%(学校平均通过率为45%),申请质量大幅提高。
2018年学院制定了“启真讲堂”学生发展计划和《“启真学堂”学生发展计划实施方案》,引导学生大学期间认识100位全球知名教授、读100本经典文学著作、听100场高质量的报告(涉及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科学前沿、国际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国际胜任力。
在2018年本科教育评估中,学院人才培养成效、学生精神面貌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誉。
34年砥砺前行,34年喜悦收获。34年的办学历程培养了2000余名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长为国家科技领域和其它领域内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为西工大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毕业于教育实验学院目前在西北工业大学工作的教师就有100余位,其代表人物有周军、杨益新、张盛兵、严红、盛美萍、王敏庆、朱继宏、韩军伟、戴玉超、夏勇、刘存良、胡劲文、刘准钆等知名教授和高层次人才。西工大航海学院历史上有6位全国优博获得者,其中3位(盛美萍、王敏庆、鄢社峰)本科就读于教育实验学院。
34年来,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以火箭卫星总师和总指挥、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企业高管、创新创业者为代表的一系列拔尖领军人才。涌现出如长征二号丁火箭总设计师兼总指挥马佳,杰青、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中航技副总经理曾文,长江学者、杰青、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申胜平,维多利亚大学终身教授、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IEEE会士施阳,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鄢社锋,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黄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徐纲,自主创业典范、Makeblock公司创始人兼CEO王建军……举不胜举。据不完全统计,从教育实验学院每毕业50个学生,就产生一个“国字号”人才。良好的培养平台,科学的培养机制实现了成才率、成大才率高的阶段性目标,带动了学校全方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发挥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聚焦新时代拔尖人才培养 助力西工大“双一流”建设
2017年,国家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西工大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如何坚持学校特色,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科技领军人才培育提供储备,是西工大“双一流”建设的关键课题。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坚持‘以本为本’是建设特色鲜明一流大学的基点,推进‘四个回归’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基点。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追求,这是大势所趋”。
如何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如何发掘未来领军人才的好苗子,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聚焦新时代拔尖人才培养,助力西工大“双一流”建设,学院又率先提出“拔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术为魂、以学者为要、以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坚持问题驱动,形成优质资源聚焦拔尖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根据拔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实际,学院提出以下新思路和新举措。

——持续优化大类培养方案,依托优势学科及人才特区,建设交叉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一是通专结合、工管相融,建“工科试验班”,拟招生100-120人。培养目标:在优势工科领域,培养国家战略军工领域拔尖领军人才。培养模式:3+1+X。何谓“3+1+X”?“3”:本科前三年打牢学科基础,提高科学、管理及人文素养;“1”:本科第四年赴国防科技企业或国际合作伙伴单位进行一年学习和实践;“X”:进行国际知名大学硕博贯通培养、国内顶尖大学硕博贯通培养或本校“双一流”学术大师团队硕博贯通培养。
二是交叉创新、中西融汇,建“交叉创新试验班”,拟招生60-80人。培养目标: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国际事务专家(双学位,工科专业+国际事务专业)。交叉手段:数学-信息-人工智能、物理-信息-生物、化学-信息-生物之间的交叉培养。培养模式:2+1+1+X。何谓“2+1+1+X”?“2”:本科前两年夯实学生“数理化生信”基础,提升人文素养;“1”:本科第三年在学校人才特区进行1年的专业交叉学习和实践训练;“1”:赴国际一流大学、组织、研究机构进行实质性国际交流与学习;“X”:赴国际一流大学、研究机构攻读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或在学校人才特区进行3-4年硕博贯通培养,或在国际组织和机构任职。
——探索多视角、多维度招生模式,完善科学选才鉴才机制,发掘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打造荣誉学院金字招牌,在全国选取100所高中作定向精准跟踪和宣传;扩大提前批次投放省份范围;采用“综合能力测试+体能测试+考生”的综合面试;进一步加大自主招生选拔力度。
——提升培养质量,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
重构培养方案,打造新工科金课群,实现优质学生-优质课堂-优质平台的同频共振,强化全程育人能力;重构学生工作办公室定位,强化全员育人能力;实施完全学分制自主选课,强化学业精准指导能力;实施英语教考模式改革,强化英语输出能力;联合共建实践创新基地,提高综合创新能力;发挥启真学堂育人功能,提高学生人生站位。
——推动开放办学国际化,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成立学院国际教育办公室,强化国际教育协同能力;推进国际化培养体系建设,打造双向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丰富国际交流项目;联合国(境)外合作伙伴,建设高水平全英文课程;多措并举,提升学生国际竞争能力。
……
34年探索实践,34年期待憧憬。作为国家拔尖人才成长的孵化器,西工大教育实验学院对拔尖人才培养产生的影响不仅是“术”上的探索和领跑,更是“道”上的坚守和引领。与时俱进,探索不止。学院以培养“国家战略军工领域拔尖领军人才”和“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为新使命,在“建设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中打造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大引擎,让拔尖人才成为新时代的领跑者!
(审稿:吴闻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