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人才培养大讨论纪实】动力与能源学院:推动学院转型发展 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
2019-04-26 14:41 吴秀青  动力与能源学院 党委宣传部

西工大新闻网4月26日电(记者 吴秀青)“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立校之本,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石。”西工大动力与能源学院院长王占学表示,多年来,学院结合社会需求和前沿技术创新需求,持续优化本科培养方案,将“学院的核心工作是本科生培养”根植于所有教师心中,大力推进和支持教师开展教考模式创新,实施“动能成长计划”,让更多学生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当前,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大讨论,为学院进一步明确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坚定了信心。”王占学如是说。

动力与能源学院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近年来,该院在“推动学院转型发展,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特色举措,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持续优化本科培养方案    推进“能动”大类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动力与能源的两个本科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强,涉及知识面宽,人才培养过程的系统工程性强,需涉及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有鉴于此,学院确立了培养家国情怀强烈、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突出、创新思维活跃、善于沟通协作、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领军人才为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院结合社会需求和前沿发展,持续优化本科培养方案,构建一流本科培养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推进“能动”大类培养。

学院组建以院长、教学副院长、系主任、知名教授、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本科培养方案改革与优化小组,深入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工厂企业进行调研交流,充分听取建议和需求,按照“力-热-机-电”必修课程体系,形成满足学院办学定位、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专业培养方案。

本次人才培养大讨论,学院重点围绕兼顾动力设计、动力控制与能源科学的能源动力大类培养,研讨了招生方案、培养目标与内涵、培养方案优化等,并相应推出了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一系列改革举措。

学院新版本科培养方案凸显五大特征:

——实现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二年级“通识通修”课程与“学科基础”课程统一,为能源动力类大类招生提供基础。

——增加了创新实践和工程实践类课程,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导论》和《大学生节能减排创新创业与实践》等课程;开展两门航空发动机工程实践类课程,由中国航发贵阳所和中国航发606所副总师分别承担部分教学任务。

——显著增加双语和全英文教学选修类课程。

——大幅度增加了非航空发动机专业类选修课程,如TRIZ理论、系统工程等课程。

——拓展了本科生实习实践基地,在现有8企5所13个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将中国重燃、民航飞行学院、GE公司上海数字化中心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

“既能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又能紧密对接国际教育科技发展趋势,这是学院优化本科培养方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王占学说。

坚持“以本为本”    激励教考模式创新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该院将核心工作是本科培养的理念根植于所有教师心中,并推出一系列举措,倾力践行“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理念。

严格执行教授上讲台制度。学院已经做到100%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不少于32学时。

用行业资源助力学生成长。举办总师讲坛,邀请行业总师为学生作报告,讲述我国航发研制历史与现状,交流个人成长故事。聘请行业总师、厂所领导担任本科班校外班主任,与学生定期见面,谈话谈心、开展文体活动等。

加强质量监控。除学校层面督导随机深入课堂听课外,学院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督导小组,邀请部分教学经验丰富、师德师风正派的在职和退休教师随机深入课堂听课,学院领导班子也多次走进课堂了解授课情况。通过建立三层听课机制以及期末学生评教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教师授课水平、师德师风状态,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以刚性约束和柔性激励机制,要求和鼓励全体教师必须全心投入本科教学。要求包括教授在内的所有教师必须参与本科生招生、带班主任和实践实习。2018级本科9个班主任,教授占了5位,院长、教学副院长、科研副院长、国际合作副院长全部担任班主任,以身作则。

通过定期推出“师德荣耀”专栏文章,营造以师为荣导向和文化氛围。现已推送教学名师、学术大师、海外引进人才、F1辅导员老师等12位潜心育人的优秀教师典型,特别是学院F1辅导员老师,从上任之日起,就全心全力做好本科生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既做好学生思政教育的引路人,又胜任学生学业成长的领跑者,在带动学生成长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发展。“从中可以看到每个老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是尽心尽力的,近60岁的廖明夫教授和刘波教授依然坚守在本科教学的第一线。”王占学介绍说。

从2019年开始,计划启动“最受本科生欢迎的老师”评选活动,每年评选3人,当选最受欢迎的老师,将在学院最显眼位置张榜一年,并每人奖励1万元。对人才培养过程不尽心不尽职的老师,由学院院长和书记谈话,情况严重者将实施聘期内降岗处理。

大力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模式和考试方法创新——

考场“重锤”,砸开教育教学改革路。早在2013年1月,该院就开展了《气体动力学基础》课程考试形式改革,当年有20个学生“首吃螃蟹”,参加了全校首次进行的专业基础课答辩式考试,成为西工大乃至国内高校本科教考模式改革的一大亮点。

6年过去了,如今已发展到一批课程实施这种模式的考试,使大批学生受益匪浅。在2018年4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审核评估专家组成员、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教育领导系主任严文蕃去该院考试现场感受了1个多小时,对这种答辩式考试大加赞赏,并在西工大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意见反馈会上点名表扬。

学院以“气体动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的教考模式改革为标杆,通过政策引导(增加年底绩效)鼓励教师积极创新教考模式。随后,又开展了“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等改革试点项目。近年来,又重点推广“雨课堂”教学,学院青年教师孙亚松副教授已成为学校使用“雨课堂”教学的典范。

结合小班化授课的推广,成立10个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实行首席教授负责制,首席教授聘期内可以上浮一岗。教学团队内部既有竞争(选课人数和“最受本科生欢迎的老师”),又有良性互帮互学,因为开放式考试必须团队所有成员参与才能完成。

鼓励具有2年以上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联合开设全英文课程,通过联合授课、联合编译教材,学习先进授课理念,提升授课水平。

全力支持实践实验类教材的编写。采取一课一议的方式进行经费支持,编写4-5门实验类教材,以及3-4门对技术发展敏感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保证实验类教材和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与技术发展同步。

学院教学成果丰硕,其中《航空发动机“情景式”实验教学体系的创建与实践》和《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航空动力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与实践》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在本次人才培养大讨论中,该院加强了“坚持能力培养导向,推进动能金课建设”、“共享院所科研资源,丰富专业课程内涵”、“借助信息网络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内容的研讨。

“动能金课建设、与研究院所联合开课和推进国际化的本科毕设是学院2019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头戏’。”该院教学副院长刘存良信心满满地说,“这三项改革举措的推进,就像6年前实施的教考模式改革一样,必将形成示范效应。”

实施“动能成长计划”    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

该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多元化、个性化成长诉求,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学生培养模式。通过引进海外高水平师资参与教学,扩大国外合作办学“朋友圈”等方式提高学院教育国际化水平,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

构建国际交流平台,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国际化水平。放眼未来,提前布局,多措并举提高学生国际化水平。打通语言关、视野关、平台关,建立长期合作的海外本科毕设基地,实现与海外名校的本科联合培养。

如何打通语言关?开展小班英语演讲赛、分班制定英语学习计划以加强英语学习;由青年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招募学生参与学院国际化建设,组织学生担任校内外国际活动志愿者等方式加强英语能力训练;设立专项经费,制定“雅思考试计划”,补助外语考试报名费并对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为学生出国深造打好基础。

如何打通视野关?邀请具有丰富海外经历的教师做专门指导,定期开展“留学人生”沙龙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激发学生出国热情;建立有出国意向的学生库,加强对学生国际化项目的政策梳理、宣传和解读,做好精准服务,及时为有出国意向的学生做好引导与帮助;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出国交流活动,学院“以补促学”在政策和经费上予以支持,做有组织、有规划的国际交流活动。

如何打通平台关?梳理行业影响大、与学院发展方向相符合的高水平国际会议或竞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国际竞赛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具有丰富海外资源的老师担任海外拓展顾问,与海外高校、研究机构就学生短期互访、联合培养等国际合作进行前期磋商,为学校、学院签订正式合作协议奠定基础,不断拓展国际交流渠道。

借力国际办学资源,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基于现有学科平台与优势国际资源,学院制定了以对俄、对欧合作为主线的实质性国际合作思路。对标国际优秀学院办学模式,持续提升学院国际化办学能力。

学院先后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美国堪萨斯大学、俄罗斯萨马拉大学、喀山国立技术大学、英国克莱菲尔德大学等国外高等院校签署了合作交流及联合培养协议;与GE公司、西门子柏林电机部等多家国外公司和研究机构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持续推进以俄罗斯萨马拉大学为主的本科2+2整建制联合培养,建设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能源中心的短期本科游学项目,全面提升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

学院与德国慕尼黑工大、柏林工大等6所大学及西门子等公司和研究所共同成立了“中德风能研究中心”。学院充分发挥各类国际化平台作用,扩展与英国R﹒R公司、牛津大学和克莱菲尔德大学、俄罗斯CIAM、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联合国际实验室,申请中国政府、欧盟H2020等国际科研项目,产出世界级高质量学术成果,实现一流学科的交叉融合。

通过学者互访机制,提升学院青年教师和学生对国际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的敏感度和参与度。近三年有100余名海外知名学者到学院授课、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同时,学院每年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师生人次也在逐年增加。学院尽一切可能将优秀学子输送至海外知名高校,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提升国际影响力,为打造学院国际化师资队伍架起新桥梁,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

转化国际化培养成果,带动科研协同育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结合学院学科特色,强化有海外学习背景的优秀教师在学生科技实践、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中的作用发挥,转化国际化培养成果,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强化科教协同育人,鼓励有海外学习经验教师提供见习岗位,引进本科生科研培养的国际经验,培养本科生科研兴趣,搭建“本研衔接”的桥梁;将国际经验与学院实际相结合,向本科生开放省部级重点平台,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尽早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提升学生工程技术研究兴趣和能力;通过制定奖励办法等措施,鼓励教师加强对优秀本科生的国际化科研训练和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科研兴趣,激励其产出SCI等高水平论文,提升学生的基础研究兴趣和能力。

近五年,学院学生累积获得国际级奖项48项、国家级奖项156项、省部级奖项139项。其中,是介等同学荣获第十一届全国节能减排大赛特等奖;陈南树等同学荣获第一届“率先杯”优胜奖(工信部唯一获奖高校);茅晓晨同学荣获“吴仲华优秀研究生奖”(每届评选10位),并以在读博士身份入选“香江学者”计划;王逸帆同学荣获第二届霍尼韦尔航空航天挑战赛三大奖之一的最佳成果奖;叶林等7位同学荣获第一届“航空强国中国心”创新奖学金,是介等5位同学荣获第二届“航空强国中国心”创新奖学金;孙鹏同学创立西安智创科技有限公司等。

…………

几十年来,动力与能源学院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以培养航空动力卓越人才和创新航空动力新技术为己任,共培养本科生7000余名、硕士3000余名、博士300余名。一大批院友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领域的领军人才和栋梁之才,为成就“西工大现象”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是第一动力,创新是第一引擎,要成就伟大的教育,教育创新就不能停顿。”王占学表示,学院将紧紧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推动学院从行业型学院向国际型学院转型,奋力践行学校“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加快人才培养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和模式创新,不断拓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打造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

(审稿:王占学)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