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导弹总设计师:梁守槃

——

来源:党委宣传部

梁守槃(1916—2009),福建福州人。1933年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1937年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38年8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获硕士学位。1940年2月—1942年8月,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和机械系任讲师、副教授。1945-1952年任浙江大学航空工程系教授、系主任。1952—1956年,先参与了华东航空学院的筹建,后调任“哈军工”空军工程系任教授。1956年9月后,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设计部主任、研究所所长、分院副院长。1965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中国第一任海防导弹武器系统的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海防导弹之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1982年,任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兼第三研究院科技委主任;1988年,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高级技术顾问;1993年,后任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曾当选为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中国第一位导弹总设计师:梁守槃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其父梁敬錞早年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秘书。童年的梁守槃在北京家中的私塾读古书和当时的小学教科书。1927年考入北京四存中学,后转学到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师大附中、上海沪江附中和上海光华附中,1933年6月高中毕业。当时“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的呼声高涨,他立志钻研工程技术,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步入“航空救国”之路。1937年梁守桀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随即到空军机械学校高级机械班学习。结业后目睹当时的主要装备都是美国货,且美国又提出对中国抗日战争所需的武器装备要“现款自运”,更使他感到建立中国自己的军事工业的必要性,只有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他国的控制。

为尽快掌握航空工程的先进技术,1938年8月,梁守槃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本来他还可以在美国继续攻读博士或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仍在继续,亿万中国民众正在受苦受难,他要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抗战事业。于是,1940年2月,他毅然返回战火纷飞的祖国。回国后,他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和机械系先后任讲师和副教授。1942年8月,为直接支援抗战,他转赴贵州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任技师、设计课课长。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他重新回到大学,到杭州的浙江大学航空工程系任教授,1949年6月后又任浙大航空工程系主任。1952年9月梁守槃先参与了华东航空学院的筹建工作,随后又奉调到“哈军工”空军工程系任教授、教授会(教研室)主任。1956年5月梁守槃正式转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被授予上校军衔。同年9月他又赴北京,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设计部主任、研究所所长、分院副院长。

地地导弹总设计师:

通过“反设计”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

1956年9月,当钱学森受命筹建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院时,在“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担任教授会主任的梁守槃被点名调到北京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为最初的十个研究室之一的发动机室主任,开始了他为祖国航天事业献身效力的历程。

梁守槃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工程专业,1938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一年后取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40年回国,尽管后来他在贵州航空发动机厂谋得一个设计课课长之职,但他主持设计的飞机发动机没有获得批准试制,无法实现他“航空报国”的梦想。不想16年之后,在新中国“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他却在新兴的航天领域找到了报国的用武之地。在国防部五院创建初期,没有资料,没有设备,只有30多位科技专家和156名刚毕业分配来的大学生。在钱学森的倡导下梁守槃担任班主任,组织授课,进行培训,把大学毕业生们领进航天的大门,掌握火箭、导弹的基础知识,并自己动手,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后来,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的导弹发动机就是在这座试车台上进行的试车,证明了试车台性能良好。

1957年,我国通过谈判争取到苏联援助P-2近程地地导弹的仿制权,1958年5月接收了相应的资料。1959年3月,梁守槃被任命为这个仿制型号的总设计师,负责仿制P-2导弹的技术抓总和技术指挥工作。他认为,仿制必须严格按图纸一丝不苟,但不能不动脑筋地全盘照搬,否则不仅学不到技术,而且还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他提出采取“反设计”的办法,按照已知的技术指标进行设计计算,然后将自己设计的结果与导弹实物相比较,以此检验设计是否符合实际要求。如果有误差有欠缺,就进行改进,最后达到实际效果。这样,在完成仿制任务后,就可以独立自主进行设计了。

梁守槃总是相信中国自己科技人员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同苏联专家的合作中,他坚持自己符合实际的技术见解。在研制导弹上的环形气瓶时,苏联专家提出只有进口他们国家生产的钢材才合格。梁守桀在分析工艺资料中发现,我国已掌握了通过回火工序得到热轧钢的技术,且中国热轧钢加工的环形气瓶完全符合要求,因此可以不用从苏联进口。在“反设计”中,梁守槃根据动态平衡分析,提出不需要原来那么大的尾翼,建议用调节控制系统的传动比实现动态稳定的办法,达到气动外形稳定的要求。苏联专家最后也点头同意用这个方法设计,后来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960年,当P-2导弹仿制完成并决定对拆装的苏制导弹进行试验发射时,在苏联专家撤走前,发生了采用何种推进剂的争论。苏联专家认为,中国的液氧含可燃物质太多,使用中有爆炸的危险,应使用苏联生产的氧化剂。但苏联又迟迟不供应给中国,梁守槃憋着一口气,不信中国生产的液氧就不行。他经过查找资料,一遍一遍计算和分析比较后,认为中国生产的液氧完全符合指标要求。他十分自信地指出:“说中国的液氧不行,是有人对原资料理解有误,把杂质的气态容积当作了液态容积,因而出了1 000倍的差别。况且,十几吨液氧中的杂质,是不可能集中到一点同时氧化的。”梁守槃确信中国自己的液氧可以使用,不会出问题,这个意见也得到了钱学森等人的支持。果然,在这一年的8月12日苏联专家撤走后,梁守槃的意见被采纳,一个月后,使用国产液氧做氧化剂的仿苏制P-2导弹发射成功。两个月后,1960年11月5日,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仿制的第一枚1059地地导弹从酒泉发射基地升起,发射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聂荣臻元帅在祝捷会上兴奋地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梁守槃和广大科技人员、工人一起用自己的自信和努力,为中国导弹的发展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岸舰导弹总设计师:

开辟反舰导弹自主创新的道路

我国地地导弹转入独立研制后,梁守槃作为总体设计部主任,对自行设计的新型号提出了增大弹体直径、延长发动机验证试车时间、修建全弹试车台等意见,以便考验导弹整体结构性能和各系统的相互协调情况。经过一些波折和反复,大家都接受并采纳了他的这些意见。在钱学森的主持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下,经过失败和改进,1964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新型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取得成功。后来,梁守槃还主持和承担了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和推进剂的研究课题。他力排众议,独树一帜地提出了可以不设计新的大型离心泵,而用几个离心式涡轮泵并联,以改进中国导弹速度和射程的设想。正是他的这一突破性设计,使得一种在全世界领先的新型导弹率先在中国诞生了。他还提出了可贮存液体火箭发动机试制双层金属容器的设想,在许多技术领域都取得了突破和成功,为我国航天技术的继续提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5年4月,梁守槃被任命为海鹰2号岸舰导弹总设计师,他率领科技人员走出了一条中国自己发展反舰导弹的路子。他主张完成上游1号仿制后不必再搞仿制了,而应挖掘潜力,自行设计第一种岸舰导弹。设计中,梁守桀提出采取三项重大技术措施:一是将原来的悬挂式箱体改为承力式箱体,并将弹翼固定在箱体上,这样可以减轻结构重量,增加推进剂箱体的容积;二是由于加大了弹体刚度,弹身长度可以增加,从而加大了射程;三是凡是可以沿用已有的引进设计,一律不改。经过科技人员和工人的共同努力,从开始方案论证、改造生产车间到发射第一枚岸舰导弹,只用了两年半时间,就达到了原定计划的要求。

1966年12月,由其他单位研制的同类型号海鹰1号岸舰导弹进行打靶试验,发现末制导雷达损坏而失败。梁守檠在参加总结会时经过分析认为,问题不在导弹本体上,而是出在发射环节上。后来他主持研制的海鹰2号导弹与海鹰1号共进靶场试验,梁守槃围着发射架转了几圈,然后回到住处进行计算和分析,认为导弹发射离轨时,因为原来的发射架过长,头部向上翘起,尾部下沉,导弹受到导向梁的牵引产生俯仰运动,使弹上雷达在弹内剧烈跳动,撞在壳体上面损毁。这样导弹发射出去后,自然就不能跟踪目标沿着预定的直线飞行了。于是,他提出用钢锯把导弹架的导轨锯去12米。有人不相信这么简单的办法就能解决问题。梁守槃说:“试一下不就行了吗?”结果这样做了之后,居然发射成功了。后来,海鹰2号导弹也用这个锯短后的发射架发射,连续几发都成功了。人们赞叹,“真神了!”梁守粱说,那时我们的一些技术人员习惯按照仿制的办法,照本宣科地搞设计,加上缺乏工程经验,出问题、走弯路也在所难免。但我们必须有自信和创新的精神。他认为,引进固然是好事,但引进不是目的,而是要在引进的基础上,把先进的技术与我们自己的东西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在梁守槃的主持下,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不仅解决了导弹产生俯仰运动导致振动损坏的问题,而且还攻克了末制导雷达天线回调角过小导致导弹提前入水的难关,从而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反舰导弹。我国的飞航导弹研制从此踏上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海防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

推动飞航导弹技术迈上新的台阶

1982年3月,梁守槃被任命为海防型号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担负起整个飞航导弹的技术责任。在研制工作中,他与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分析计算、试验验证,力求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他坚信,按预定方案坚持下去,并根据分析计算和试验不断修改工作程序,一定会取得有效的成果。早在1962年,钱学森、梁守槃就提出用冲压发动机作为低空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动力装置。1970年经批准开始自行研制低空超音速反舰导弹,梁守槃受命主持研制工作。他顶住压力和困难,几经挫折,实现了导弹超音速掠海飞行,研制成功第一种超音速低空

飞行的反舰导弹。这种命名为C101的新型号导弹,在巴黎博览会上被誉为“最令人惊讶的超音速反舰导弹”。

我国的反舰导弹除从液体火箭发动机发展到冲压发动机外,还发展到了固体火箭发动机。但由于“文革”的影响,研制进展很缓慢。梁守槃不迷信引进外国产品和资料,他总是相信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我国的技术是可以过关的,不必花费更多的钱去买外国的东西,况且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在C101导弹研制成功后,他又集中精力领导独立发展命名为C801的固体战术反舰导弹。这种导弹的研制成功,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梁守槃主持和组织研制成功了亚音速、超音速、小型固体三个系列的岸舰、舰舰、空舰多种海防导弹,这些导弹在参

加多次国际防务展览中受到好评。1984年国庆阅兵大典,当C801导弹方队的一辆辆军用卡车威武凛然地驶过天安门广场时,无数中国人为之扬眉吐气。外国记者见到这种导弹不禁惊呼:中国“飞鱼”!它因被称为相当于法国著名的“飞鱼”导弹而迅速为世界瞩目,国外专家惊叹中国在海防导弹研制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这些导弹凝聚着梁守槃院士等科技人员多少艰辛和心血。我们知道,发动机是导弹的心脏,要想制造远距离的飞航导弹就必须研制出大型的火箭发动机,梁守槃就是火箭发动机的总设计师。也正是在钱学森、梁守槃等新中国第一代航天科技人员的努力奋斗下,中国导弹腾飞之门的钥匙已经找到,推动中国飞航导弹技术不断迈上新台阶的道路已经开启!

科学严谨,直言相谏,耄耋之年仍献计献策

梁守槃不仅在科学技术上深有造诣,而且具有独立思考、科学严谨、敢于直言的治学态度,还有对导弹研制试验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决策的才华。并且,他十分重视航天科技工业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技术途径等的制定工作。早在1964年,他在当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三分院的干部大会上,就做了《关于技术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阐述了技术工作中存在的认识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聂荣臻副总理看了这篇报告后,亲自做了批示:“梁守槃同志的这篇讲话很好,提出了一些很现实、很具体、很生动的问题。……对我们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很值得提倡。”时至今日,他当年提出的科技人员要“三严”——严格、严密、严肃的作风培养问题,导弹设计中的继承性与先进性的关系问题,保证技术指挥线畅通等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梁守槃还多次提出关于航天科技工业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方面的建议:他提出要注意总结导弹型号研制工作的经验教训,并向领导多次陈述自己的意见;他还亲自起草和修改了导弹研制程序……他的这些建议与意见,大多数都已被领导或相关部门接受、采纳,在促进航天科技工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作为航天部科技委的副主任,曾分管航天科技工业2000年发展战略的制订工作。他以严肃认真和积极负责的态度组织了这一工作,中国航天科技工业2000年发展战略制订工作的圆满完成,凝集着他的一份重要贡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还十分重视研究航天科技工业的经济效益问题,较早地提出了导弹型号研制工作要搞经济核算和经济承包责任制,极力反对包盈不包亏的假承包,努力探索导弹工业增强经济实力的新道路。

难能可贵的是梁守槃作为一名老专家,他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绝不去迎合某一观点,更不哗众取宠,称得上“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楷模。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从不推诿,属于自己范围内的工作,一定提出明确的意见,敢于决策、善于决策。他年过八旬已届耄耋之年后,仍孜孜以求地奋战在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的岗位上,关心着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为其兴旺发达而尽职尽责、献计献策。

梁守槃为发展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著的成绩,他曾荣获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4年还获得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进入晚年后,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坚持孜孜不倦地工作,关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发挥自己的余热推动飞航导弹技术再上新台阶。他担任航天两大集团的高级技术顾问,凭借自己高超的技术造诣和丰富的科研经验,常常在型号论证会上或科研试验现场又顾又问,出谋献策,提出技术措施,发表研制意见,培养队伍和人才,继续发挥一个“永远相信自己力量的航天总设计师”的作用。比如,谈到中国自行研制的导弹,梁守槃显得格外兴奋。他说:“以前,毛主席说过,原子弹和导弹东西都不大,如果你没有,别人就说你不算。什么叫不算,不算就是人家不需要考虑你。中国得要‘算’!”梁守槃谈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一次梁守槃对外交部一位副部长说:“我们给你惹麻烦了,美国人来交涉啦!”这位副部长笑着回答说:“你们搞了导弹以后美国人才来找我们的,这表示我们反而站在主动地位了。要是你们不搞导弹,美国人就不来找我们了,认为中国人无所谓,那么,我们反而被动了。”“什么是威?他怕我就是我有威风。美国看中国有了导弹就要求中国人不要出口导弹,这就说明了我们在这一方面已经有了‘威’。”说到这里梁守槃的声音突然放大,显得粗犷而雄浑,渗透着无比的自信和自豪感。

梁守槃是我国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2006年4月13日,在人们的祝贺和赞誉中他度过了90岁的寿辰。梁守槃一生中有近60年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腾飞和发展不懈奋斗,特别是在领导研制导弹武器方面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满腔热情,为壮国强军的宏伟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执笔:黄迪民)

主要参考资料

[1]刘登锐.梁守槃——总设计师的自信和力量.太空探索,2006.

[2]刘敬智,陈恩才.献身中国火箭事业——记第一位导弹总设计师梁守槃,航空史研究,1994.

[3]网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