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适存(1926—2011),湖南邵阳人,中国直升机技术专家,航空教育家,中国直升机技术界的先驱、直升机专业的奠基者之一和学术带头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航空工程系,1961年获莫斯科航空学院副博士学位,教授、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20世纪60年代初,王适存提出的“直升机旋翼广义涡流理论”被编入由苏联著名直升机设计师米里主编的《直升机》中,并由美国NASA全文转译以AD报告形式出版,该理论被命名为“王适存涡流理论”。20世纪60年代,他学成回国后,全身心投入于我国直升机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倡导并亲自参加了中国第一架直升机“延安二号”的研制。先后主编或主审了《直升机气动力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主持过多种型号直升机的评审或鉴定。曾任南航飞行器系主任、直升机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直升机专业委员会主任。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年被航空航天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
立志航空救国
王适存的童年,经历了从安逸舒适到艰难离乱的转折。在雅礼中学读书期间,学校时常遭到日军的轰炸,他曾回忆说,“轰炸最紧张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每天早上吃了早饭,然后学校里发你一顿干粮,大家就背着走很远,走到山坳里面上课,到了下午四五点钟再回来。每天都是这样的,在外面上课。这个时候,在我少年的心胸中朦胧地产生了‘航空救国’的念头。”
1944年,王适存高三毕业。当时日本侵略者打长沙,打得很厉害。王适存一个人背着行囊一路从沅陵走到邵阳,在寻找家人时,一路来到贵阳,听说浙江大学临时要招一个航空工程系的新生,他正想要学航空,于是又从贵阳辗转到遵义,报考了浙大的航空工程系。开始入学的时候,这个系尚未组建,王适存只能同机械系的学生一起上课。一年后,随着范绪箕、梁守槃等我国老一辈航空元老来到浙大,航空工程系才逐步创建起来,这些名师的教诲对他以后投身直升机事业很有裨益。在大学期间,王适存结识了自己一生的伴侣——比他低一级的生物系王韫明(其父王淦昌),两人相识、相知、相爱,后于1952年结婚。1948年浙江大学毕业后,王适存报考了位于上海龙华机场的中国航空公司,被聘用到航空机械工程师室工作。1949年9月,他通过当时浙大航空工程系主任梁守槃介绍,重回母校担任助教,开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航空教育生涯。在浙大航空工程系,他是陈克宣老师仪表课、戴昌晖老师空气动力学课的助教,并负责管理系里的风洞试验,担任一些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这段时间里,他曾协助系里建立了三尺风洞一座,撰写了《浙大风洞设计制造经过及初步测定报告》《风洞收缩筒设计的研究》等研究论文。其中,《浙大风洞设计制造经过及初步测定报告》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第一篇此方面的学术论文。1952年夏,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三校航空工程系合并建立华东航空学院。10月,三校航空工程系师生全部迁到南京,王适存也随之前往。在华航时,他担任了飞机系讲师,除讲授“流体力学”等课程外,还翻译了俄文《空气螺旋桨》一书,这为他之后从事直升机研究做了铺垫。
赴苏留学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中国政府开始向苏联派遣留学生。1956年夏,华航西迁,更名西安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前身之一)。1957年10月,为了发展我国的直升机事业,西航决定筹建国内唯一的直升机设计专业。当时王适存考取了派往苏联留学的资格,由于他在华航从事过风洞风扇设计,翻译过《空气螺旋桨》的缘故,学校希望他在苏联学习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王适存被派往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攻读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副博士学位。该学院是俄罗斯最有名的培养航空航天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上最为著名、最大的专业航空工程院校之一。在这里,他师从苏联直升机空气流体学界泰斗威利德格鲁贝。王适存曾回忆他的导师给了他非常大的帮助,尤其在毕业论文指导方面。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直升机在前进状态飞行时涡流的算法,这个算法被国际上誉为“王适存涡流理论”。
“王适存涡流理论”
1961年2月,王适存以“直升机旋翼广义涡流理论”参加了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直升机各门学科都还年轻,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王适存毕业论文所研究的是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人能解决的直升机前飞时旋翼的空气动力学问题。论文提出,在斜流的涡系上,沿母线的涡元强度和方向都是相同的,从而可以沿母线方向找到求解方法。这一立论令直升机空气动力学方面的专家为之兴奋。这是航空科学技术领先世界的苏联人、美国人都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在答辩委员会的委员提出了一两个简单的问题以后,王适存的导师威利德格鲁贝站在了答辩委员会的委员面前,对委员们提出的其他问题主动出面给予回答,在博士论文答辩的历史上,这也许绝无仅有。在宣布王适存的答辩结束后,莫斯科航空学院的老师和同学立即簇拥着他到了饭厅,以苏联人传统的酒会形式为他祝贺。王适存没有辜负祖国的期望,他从苏联带回的不仅仅是一个副博士学位的头衔,也不仅仅是一个被世界公认的创新理论,他带回来的是中国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坚实的基石。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该论文由苏联国防出版社发表,并在翌年由美国NASA全文转译以AD报告形式出版。特别是在1966
年由苏联著名直升机设计家米里主编的经典著作《直升机》卷一中对此理论详加介绍,并将其命名为“王适存涡流理论”。在俄文文献里出现中国人的名字是罕见的。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某一项理论发现是国际上的惯例,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互联网上,“有哪些以中国人命名的理论?”就空气动力学领域还没有相关介绍。“王适存涡流理论”尽管不为更多未从事直升空气动力学研究的人所了解,但他在直升机空气动力学领域为中国人赢得了骄傲。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典礼后,在莫斯科大学的大礼堂接见留苏的中国留学生,王适存有幸成为聆听毛主席演讲的留苏学生之一。在那次接见中,毛主席深情地对留苏学生说:“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这些年轻娃娃在这里学成回国,都会成为很有用的人才。”当年参加接见的留学生当中,学成回国后大部分已成为祖国的栋梁。这些闪光的群星中就有王适存。在以后的岁月中,王适存将这次接见中获取的精神力量传递下去,鼓舞更多的青年学子“成为有用的人才”。
学成归国
1961年,王适存回国后重返西北工业大学,进入刚建立不久的直升机教研室,这是当时我国为配合直升机发展而新设置的人才培养基地。他深知,作为国家选送出国学习直升机专业的第一个研究生,将要担负起今后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从此,他把全身心的精力都用在培养直升机专业年轻助教和学生上,把自己在苏联所学的知识和研究所得,完全用到自己的教育、科研事业中。他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够报答党对自己的培育之恩,也才能不辜负组织和同志们对自己的信任。短短几年中,他翻译了《涡轮机流体动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64年出版)一书,撰写了《升力螺旋桨在桨盘上的诱速分布》(1964年《力学学报》)、《升力桨在斜流中的叶素升力系数》(1965年《航空学报》)等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直升机专著《直升机空气动力学》,该专著及以后的修订本在我国直升机界广泛使用,对我国直升机人才的培养和我国直升机专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设计制造“延安二号”直升机
1958年,西北工业大学以新成立的直升机教研室师生为主,在工艺、制造和试飞方面的工作由飞机专业的师生和学校实习工厂的工人、技术人员参与,开始设计制造“延安二号”直升机的尝试。而此时的王适存在遥远的莫斯科,未能参与到此项目当中。当时“延安二号”的设计困难重重,原因是当时缺少可借鉴的设计资料和直升机实物,更缺少合格的直升机人才,设计制造出的“延安二号”直升机,全机振动大、驾驭杆抖动大、发动机功率不足,唯一可用的M11发动机只有140马力,只能使730公斤重的直升机实现短暂的跃起。不久,“延安二号”直升机被宣布下马。1961年秋,王适存回国了,看到西工大的校舍已经初具规模,整个学校的布局与南京时期的“华航”相比,规划更整齐、合理,他由衷地感到喜悦。回校不久,学校任命他担任了直升机教研室的副主任。平时除了上课、写教材和带研究生之外,他总觉得自己还应该干点什么。他认为当时国内航空院校自行研制飞机的热潮已过,但是余温还在。于是他去求教飞机制造教研室的老师,能否自行搞出旋翼桨叶。在得到肯定答复和积极响应后,两个教研室筹划通力合作设计制造一架双座小型直升机。于是,通过系里,推动学校,再呈报到国防科委,几经论证,几上北京,终于在1965年春,国防科委下达研制小型直升机的任务,将这个新研制的型号称为“延安二号”。同年9月设计工作全面展开,1967年制造出01号静力实验室和02号样机。遗憾的是,正当王适存满怀信心,要在这个新任务当中一展身手时,“文革”来了,他被隔离审查。但1967年“延安二号”在一次地面系留试车中,发生了机毁人亡的重大“地面共振”事故。出事以后,“延安二号”的研制进入了技术攻关、工作时断时续的阶段。科研人员经过分析和大量实验后,终于在1969年攻克了“地面共振”问题的关键技术,并制造出改进后的03号样机。
1970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关于改变国防高等院校领导关系的通知》:“……决定将北京航空学院、南京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改归三机部建制和领导……”5月12日,西工大向三机部军管会上报《建议将直升机专业迁于南京航院的意见》。11月,三机部决定将该专业于1971年迁并南航,随专业迁并的还有“延安二号”。根据试飞组的要求,科研人员对03号样机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增加了双操作和助力操作系统,并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实验,终于在1975年9月完成试飞,成为我国第一架独立自主研制成功的直升机。并在1978年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据王适存的学生汪宗淇回忆,“王老师是一个敢于在关键时刻挑担子,敢于负责任的人。‘延安二号’试飞正在紧张进行,由于其他任务的需要,负责试飞的主要负责人出差在外,但‘延安二号’仍需按计划去土山机场试飞,当时王老师就挺直腰杆出来说:‘不要紧,由我来负责签字。’”几十年之后,王适存对他的学生讲,当时他是“后方坐镇”,也就是随时关注研制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研制中出现的关键问题。王适存在自己身处厄境的时候,表现出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这样一种传统美德。为了国家、民族的事业,他淡泊、宁静、宽大、慈厚而且平正。他不求显露自己,也不求忝列功劳簿,他所希冀的只是与教研室全体同志取得共同事业的成功。这样的美德和品行,贯穿他的一生。也正因为如此,他赢得了所教过的所有学生、与他共事的所有同事的敬重。
艰苦奋斗,不断创新
在南航,王适存的目光始终聚焦在中国直升机事业的发展上,虽然在“文革”的冲击下,他的事业一度中断,但是一旦有了机会,他就会奋力向上,飞向新的高度。1978—1988年,他担任南航飞行器系主任,领导大家艰苦奋斗、不断创新,使南航拥有了当时全国唯一的飞行器设计重点学科。他作为学科带头人,承担了指导了多项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他担任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指导并参与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他参加了直8和直9、直11等多个直升机型号的研制工作,组织《军用直升机强度和刚度规范》编写工作,主审了《军用直升机飞行品质规范》、《民用直升机适航条例》、《飞机设计手册》(第19册)以及其他多种技术资料,为我国直升机研制奠定了基础。他主编了《直升机空气动力手册》(第1~6册)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全部有关直升机条目,为我国直升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后,王适存期盼我国直升机的春天早日到来,加强我国直升机界各系统间的横向联系。1985年,他倡导成立了中国航空学会直升机专业委员会,在中国直升机生产、设计、科研与教学单位之间搭建起一座学术交流的桥梁。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又创建了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的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并使该专业成为全国同类专业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成立了国家级直升机旋翼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它是我国唯一培养直升机专业各类高级人才的中心。现在,国内直升机行业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大都是他的学生,这些人多数事业有成,许多人已成了教授、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1998年,他和他的学生们总结了多年的研究所得,汇集成“直升机旋翼自由尾迹分析和气动特性研究”成果,其中对后掠、尖削、下反各种桨尖形状进行了深入分析,获得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到1999年底,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有50多篇。
除此之外,王适存还致力于推动直升机领域的国际合作,奔波于世界各地,为中国直升机事业的发展而努力。1979年,他赴美国参加了AIAA学术年会。1981年,他在第七届欧洲直升机年会上公布了学术研究成果——《旋翼桨叶载荷简化求法》,这是我国在国际直升机界讲坛上宣读的第一篇学术论文。1982年,该论文获得航空部理论(学术)成果奖。1988年,应美国乔治理工学院等三所大学和波音直升机公司等三大直升机公司邀请,王适存教授又赴美巡回讲学一年,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王适存一生治学严谨,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勇于创新。在世纪之交,他以70多岁的高龄,仍孜孜不倦,写论文、作报告、参与课题研究、指导年轻后辈,特别是关心和支持我国直升机的发展。王适存的一生中,人们感受更多的是他对祖国航空事业的执着和奉献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坚定、自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在处于历史转型期的中国,这种在王适存身上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弥足珍贵,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学人研修、传承、弘扬、光大!
(整理:屈 艳)
主要参考资料
[1]曹竞南,李明成,师元光.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航空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