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立志 献身航空
1925年,刘盛武出生于北京,6岁回到湖南老家湘西沅陵。清清浅浅的沱江水,铺满河底的绿水草伴随着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然而,生命之河却在12岁那年有了波澜。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战火打破了边城的静谧,鲜血染红了吊脚楼下的潺潺江水,也染红了他的童年记忆。日寇飞机投下的燃烧弹烧毁了县城半条街的房屋,大街上随处可见从北方来的难民,刘盛武的祖母不幸被日机炸弹的弹片刺入额头三天后去世,失去亲人的痛苦让他刻骨铭心。同时,国家的动荡和羸弱也深深地触动了他,并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科技救国的种子。
1944年秋,刘盛武筹集路费远赴重庆考大学,回忆起艰苦的求学路,他半开玩笑地说:“如果考不上就要在街头乞讨了。”凭借自己的努力,他同时考上了中央大学(解放后更名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联大与交通大学。他起初就读于交通大学的电机系,但航空救国的信念依然在他心头挥之不去,随后他毅然转学至中央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学习。
1949年7月底,24岁的刘盛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当了教师,从此走上了从事航空教育事业的道路。此后,在42年的高等教育事业中,他兢兢业业、不懈奋斗,为祖国培养航空航天人才的事业倾尽了毕生的心血。
筚路蓝缕 矢志不渝
1952年10月,根据航空工业发展的要求,中央决定将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航空工程系整建制合并,组建了独立的航空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华航集中了三校航空工程系的优秀师资和先进设备,建院之初就在高起点上迈步,堪称是当时国内一流的高水平航空工业学府。然而,华航的建设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建院之初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校舍,起初学院尚借助于南京工学院内办学。
为早日建成华东航空学院教学基地,学院成立了基建工程处,指定黄玉珊教授兼任处长,挑选孙希任、濮良贵和刘盛武三位年轻讲师,按南工建筑系设计图纸计算教学楼的层应力,并做地基勘测和工程施工监管。刘盛武主要负责中山陵卫岗教学大楼和职工宿舍区地层地质勘探,他对地质勘探是外行,只好去土木系借专业书看,学会了怎样用水平仪测量,绘制地形“等高线”,及地层承受能力计算等。他带领七名刚从上海施工中专毕业的青年施工员去建筑工地取土样,做实验,写报告,如期完成了施工设计。
1953年初教学大楼建筑工程开工,刘盛武负责监督工程施工,他和七名年轻施工员从早到晚在工地上转。刘老师跟我们半开玩笑地说:“我们知识分子办事认真但比较死板,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我们对建筑工人每砌一层砖,都要拿地平仪打过去,检查是否水平,工地的工程施工人员讥笑我们说,‘你们这些知识分子,书呆子,哪有这样检查的啊?我们都是拿根麻线拉成水平看一下就行了!’当时整个施工队伍热情很高,夜以继日地干,不到一年半,1954年秋天,教学大楼建成,所有的教职员工和学生都搬到新校区住宿了。”1955年,华航有了自己的新校区,也有了自己的首批毕业生。教研室、行政管理和后勤医疗等各方面都建设完备,学校开始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56年刘盛武等师生告别南京,随华航西迁来到西安。回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他感慨万千:“寿松涛老校长高瞻远瞩,主动请缨将华航搬迁到西安来。开大会时他要求全体教工服从国家的整体战略部署,一定要服从分配不动摇。那时候大家的思想都是一致的,祖国至上,服从统一分配!当时已到了五六月份,9月份就要到西安开学,三四个月以内航院搬家,而且按时在西安开学,这是很大的困难!”刘盛武老师回忆说:“当时西安街道狭窄、商业萧条,要吃粗粮,很少吃大米饭,刚开始大家很不习惯,条件远比在南京艰苦,但慢慢也就习惯了。”正如刘盛武老师所说:这一壮举,对于全体华航人来说,实际是一次“航空报国”信念的洗礼!
回忆起几十年来他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航空航天教育事业,他感叹道:“科技不走在前面,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强大。”看似平和的话语间仍然掩饰不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祖国深厚的感情,“下定决心,要一辈子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而奋斗!”虽已两鬓斑白,但他那坚定的眼神、慷慨的语气仍让人为之动容。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1956年,教育部在全国100名赴前苏联的留学名额中,给西安航空学院分配了11个名额,在全国高校中是最多的。学校克服困难,从教学一线很有培养前途的教师中共选拔出12名中青年教师(1955年派出1名)到苏联留学,分赴莫斯科航空学院、莫斯科航空制造工艺学院进修。刘盛武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两年后学成归国,刘盛武老师由苏联回北京时去北航参观,受到北航党委书记兼校长武光的接见。武光对刘盛武说,他已经跟教育部讲好,把刘盛武留在北航任教。刘盛武老师婉言谢绝说:“我绝对不能做没良心的事,华航和西工大重点培养了我,并让我做西工大留苏11人团队的领队,我怎能自我做主留在北航工作呢?这样我就会一辈子问心有愧的。我一定要回西安到西工大报到。”
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回国后,刘盛武老师开始筹备在西工大建立新系。1958年底西工大成立了无线电系(六系),由寿松涛校长兼任系主任,刘盛武老师担任常务副系主任。1959年秋,六系分为无线电技术系(六系)和航空仪表设备系(九系)。张德孚老教授担任九系主任,刘盛武任常务副系主任。九系创办了七个新专业:航空精密仪表制造工艺(91)专业、飞行器仪表传感器(92)专业、航空陀螺仪设计(93)专业、军用光学仪器及导引(94)专业、航空微电机设计(95)专业、解算装置(96)专业、飞机自动驾驶仪设计(96)专业。从飞行自动控制系统发展需要看,当时九系的专业设置是配套完备的。
1963年秋,我国高教战线“缩短”,西工大决定撤去“老九系”,将91专业并入十系;92、93、97专业并入八系;96专业并入六系;94和95专业停办。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1980年西工大又重建九系,命名为自动控制系。共设四个专业:飞行控制专业、航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陀螺仪及惯性导航专业、流体控制及飞机操纵系统专业。
重建九系后,刘盛武老师担任第二届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为推动全国高校自动化教育及学术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让刘盛武老师一生感到自豪的有三件事:一是西工大九系为祖国培养造就了大批高级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适应了国家发展需要;二是他和几届硕士研究生创新设计研制了先进的飞机磁航向自动测量系统,成功推广应用于西工大研制的无人机,并获航空工业部奖励;三是他在1989年去美国参加IEEE-IES国际学术会议,为国内自动化教育及学术机构中年轻专家能就近参与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宣传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及科研成果,提高了西工大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到八十年代末,西工大九系航空航天技术英才辈出。大部分毕业生扎根西北、西南地区,挥斥方遒,致力国防,指点江山。他们的付出和贡献至今仍让我们感动不已,虽然他们都已步入暮年,但青春不朽、精神不朽、击水中流的壮志也不朽。2003年,西工大自动控制系发展成为自动化学院,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都登上了新的台阶。
青春易逝,岁月如歌。1986年,刘盛武教授离任九系主任,后担任西工大图书馆馆长,期间建成了陕西省高校第一个图书馆“图书流通计算机管理系统”。2013年5月,西工大长安校区的新图书馆也顺利开馆。这座静静屹立在启真湖畔的宏大建筑,也一定会记得往昔老一辈的建设者所留下的不朽印痕。
(整理:张娅)
主要参考资料:
[1]“四个一”活动访谈录二——竞舸沧浪上,名士自风流—访刘盛武老师.西北工业大学离退休党委、校团委2013。
[2]“四个一”活动访谈录五——华航西迁六十载,西迁精神永流传—访刘胜武老师.西北工业大学离退休党委、校团委2016。
[3]华航西迁——新中国航空教育的基石,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