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生态环境学院:筑巢引凤 勇攀高峰——奋力建设西工大特色的生态环境学院
2023-06-12 11:04 刘婷婷  发展规划处

西工大新闻网5月29日电(田孝敏 文苗苗 刘婷婷)

引言:改革潮涌风帆劲,扬帆搏浪正当时。按照“先行先试、相学相长、以点促面、示范推广”的工作思路,发展规划处近期会同材料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和生态环境学院等改革试点学院,对改革经验和成效进行凝练总结并分期报道,以期更好发挥改革的积极示范辐射效应,并将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其中,生态环境学院志存高远,对标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奋力建设具有西工大特色的一流生态环境学院;自2022年起,学院全面实施国际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专项改革,致力于打造一支国际一流的师资队伍,拥有若干跻身世界学术前沿的战略科学家、一批活跃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领军人才、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努力成为引领国际学术前沿和服务国家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人才高地。

一、坚持人才引育结合,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人才高地

聚焦青年教师成长,科学谋划人才培育工作。学院一是建立青年教师个人“成长档案”,“一人一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支持、帮扶和托举;二是设立学院高层次青年人才培育项目,建立人才后备库,在科研经费、研究生指标等方面进行重点和精准支持,促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三是实行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制”(为青年研究生导师配备高水平教授、为青年人才项目申报人安排责任教授等),强化学科带头人和团队负责人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提供教学和科研指导,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合作,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助推快速成长;四是加强教育培训和政策宣讲,内容涵盖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安全培训等,全方位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五是重视学术交流合作,鼓励学院优秀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访学,鼓励教师在国际组织、学术期刊任职;主办、承办学术会议4次,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介绍本学科领域研究动态和发展动向年均10次以上,持续提升青年教师创新能力。

持续发力引才工作,人才汇聚效应日益凸显。学院围绕建设生态学一流学科目标,全面梳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短板和不足,科学制定“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一是实行“全员引才”。设立院级“伯乐奖”,调动全院教职工积极参与学院招才引智工作,充分发挥学院高层次人才影响力和学缘结构多样化优势;二是实行“以会引才”。利用举办和参加学术会议、学科高峰论坛和讲座报告等契机,塑造学院品牌形象,提升学院影响力,广泛宣传引才政策;三是推进“全球引才”。组织召开翱翔青年学者分论坛、举办海外招聘会、在校内外媒体平台发布全球招聘公告、利用全球人才雷达系统信息化手段等,提升引才精准性和实效性。截止目前,学院已有专任教师31人,包括教授16人、副教授13人;其中,80后青年教师占90%,拥有海外学位或博士后经历教师占42%,初步建成了一支专任教师规模稳步增长、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

立足学院长远发展,做好博士后“引、育、留”。博士后队伍是学院重要的科技创新生力军和师资队伍“蓄水池”。自2019年学院成立以来,已先后培养博士后55人(含特别资助博士后14人、外籍博士后6人)。90%的博士后在站期间申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或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1人申获“博新计划”,1人申获博士后国际交流引进计划;多名博士后在站期间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等顶尖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近五年,已有11名博士后留任学院准聘教授或副教授。

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学院依托国家、陕西省、学校各级引进类人才项目,广泛动员、认真组织,近五年来,共申报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46项、陕西省人才项目39项和学校翱翔人才计划项目21项。学院现有杰青3人(自主培养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4人(含自主培养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陕西省人才计划获得者6人;10人入选学校翱翔人才计划;1人入选德国马普学会伙伴研究组项目。

多措并举加强人才引育工作

二、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并举,打造“人才-成果-项目-奖励”良好生态

建院之初,王瑞武教授和王文教授积极鼓励全体教师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合作,通过跨地域、跨学校、跨团队、跨学科的交叉和协同攻关,实现基础前沿研究的原始创新。近5年,在生命起源演化和理论生态学等重要前沿基础领域,学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重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以我校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单位在Science(4篇), Cell(2篇), Nature Ecology&Evolution,Nature Genetics, 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期刊发表一系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多次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等媒体深度报道,部分成果入选2019和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科研成果两次入选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学院教师连续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累计获批纵向经费8000余万元。王文获得首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邱强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刘晨获“第十三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舒凯获“西北工业大学课程思政大练兵”特等奖等,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人才—成果—项目—奖励”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

新基石科学实验室揭牌仪式

围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区域服务能力。王瑞武等多次组织省内外相关专家,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开展全面调研,探索秦岭县域经济发展特色路径,相关建议报告获陕西省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王宇恒通过陕西省政协平台建言发声,力促将西工大工科优势用于秦岭碳通量监测,并纳入秦岭国家公园建设范围,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科技人才政策提交6份资政报告,分别被民革中央、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政协采用,相关建议被纳入2020年版《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学院通过引进郝占庆教授团队,重点布局建设秦岭生态系统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管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方向。2021年获批陕西省秦岭生态经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2022年获批陕西省秦岭生态智能化监测与保护重点实验室,2023年获批国家林草局陕西大秦岭生态空间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承担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工作。

学院获批建设多个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平台

面向“双碳”目标、生态系统质量提升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院与计算机学院、管理学院、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相关团队开展跨学院跨学科深度合作,积极构建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网络(“一张网”)及信息系统(“一张图”),深入开展秦岭生态碳汇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等研究,为实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双赢”提供科学支撑。

秦岭皇冠野外监测站和样地建设、组织秦岭可持续发展调研

紧密结合学校“三航”特色,促进学科融合发展。2023年5月,我校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成为我校第10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在求新、求变、求发展的不懈努力下,学院先后获批生态学一级硕士点和本科专业;顺利布局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修复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4个二级学科方向。学院在太空人造叶片和深海生物材料仿生领域进行布局,相关项目均已取得重大突破。学院将继续探索建立空间生态学和仿生生态学等新的学科方向,持续建设具有西工大特色的生态学学科。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生态环境学院的改革历程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投石问路”不断前行,正在逐步走出一条有创新、有特色、有成效的一流生态环境学院发展之路,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审稿:袁云、邱强、段利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