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张炜:中美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2019-01-03 08:52   党委宣传部

摘要:进入新世纪,美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将大部分第一级专业学位纳入博士统计范围,博士学位授予数量持续增长,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少数族裔占比进一步提升,女生人数开始超过男生。与美国相比,我国博士毕业生的年均增幅较大,但近年来增速下降,绝对与相对规模均低于美国,硕博比越来越高,理工科博士占比较大,专业博士人数较少,高校与区域分布都不平衡,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建议进一步统筹优化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实现博士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第一级专业学位;新世纪;新变化;中美比较;内涵式发展

2004年,笔者与赵铱民发文介绍美国研究生教育上世纪后半期发展变化的特点、趋势和启示,以及美国第一级专业学位(FirstProfessionalDegree,FPD)。但是,十多年来,关于“我国博士研究生规模全球第一”的观点仍然见诸文献,对于中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比较分析依然有一些盲人摸象、似是而非的说法。进入新世纪,中美两国博士研究生教育有何新的发展趋势,在规模比较上有何新的变化,在结构比较上有何新的优化,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梳理和分析,并澄清有关认识误区。

一、美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变化

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大力投资研究生教育和科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高校教师的强烈需求,加之企业界聘用高学历人才,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入新世纪,这些因素依然在美国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发挥作用。

(一)规模持续增长

1.统计口径调整

2008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将博士学位划分为三

种类型:一是以研究为导向的博士学位;二是以专门职业实践为导向的博士学位,基本上是原先的FPD;三是其他博士学位类型。

从《2011年教育统计要报》开始,NCES正式采用新的统计口径,博士学位(Doctor'sdegree)除了原有的哲学博士、教育博士和相当于博士水平的学位之外,还包含了以前归类于FPD的大部分学位,例如临床医学、牙医、法律等学位。2008-2009学年授予博士学位154425人(见图1)。这样一个变化,实际上解答了之前关于FPD是否是博士的争论。具体分析,2008-2009学年授予学术博士学位和FPD合计159720人,以此推算,有94.24%的FPD计入了博士学位。因此,此前关于将FPD并入美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量的主张,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以2008-2009学年为例,会高估3.43%,但如果不计入FPD,该学年将低估56.15%。

1美国博士统计口径调整对比

2.授予博士学位数量增加

进入新世纪,美国博士研究生规模出现了一轮新的增长,2014-2015学年为17.85万人,同口径比1999-2000学年净增6万人;而前15年仅增加了1.8万人。2004-2005学年增幅最大,达到6.58%(见图2)。

2美国授予博士学位数量及变化

3.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增多

1999-2000学年,美国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535所,2006年增加到622所。但是,关于美国仅有200多所高校能够授予博士学位的说法依然十分流行。2014-2015学年,美国有954所高校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占学位授予高校总量的20.62%,比本世纪初提高了7.5个百分点。其中,公立高校332所,非营利性私立高校560所,营利性私立高校62所。

4.授予博士学位较多高校的情况发生变化

2014-2015学年,佛罗里达大学授予博士学位1914人,继续位居美国高校第一。位列其后的是诺瓦东南大学(1802人)和明尼苏达大学双城校区(1761人),哈佛大学位居第7(1534人)。同时,该学年授予博士学位最多的60所大学合计授予博士学位6.39万人,占总量的35.78%,校均1065人,有26所高校授予博士学位超过千人。一方面,校均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有所扩大,2000-2001学年,美国仅有14所高校授予博士学位超过千人,60所大学校平均为810人。另一方面,与2000-2001学年相比,60所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在总量中的占比下降了4.87个百分点,集中度有所降低。

(二)结构有所调整

1.硕士与博士比提高

与上世纪末相比,2014-2015学年美国授予博士学位人数增加了55.2%,低于授予硕士学位人数增幅14个百分点。2014-2015学年美国硕博比为4.25,尽管比1998-1999学年提高0.43,但也再次说明关于美国硕博比为10的观点不成立。

2.专业学位占比下降

如图1所示,1970年起,FPD增长速度很快,15年间翻了近一番,而学术博士同期仅增长了10.3%。此后,学术博士学位授予数量的增幅高于FPD,二者之间的比例从1984-1985学年的1∶2.06调整为1999-2000学年的1∶1.65,2008-2009学年为1∶1.28,近50年来授予专业学位博士的数量始终高于学术博士。

3.学科结构不平衡

进入新世纪,美国授予博士学位学科门类的结构性变化不大,但分布愈加不平衡(见图3)。2014-2015学年,美国健康专业与相关方向授予博士学位突破7万人,占比高达39.77%,比本世纪初提高了7.14个百分点;法律专业与研究超过4万人,依然排在第二,但占比下降了9.35个百分点。教育博士、工学博士分别占到6.59%和5.73%,各自提高了1.34和1.14个百分点。商科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增幅较大,但占比仅为1.75%。生物与生物医学科学、物理学与科学技术变化不大。心理学、社会科学与历史博士占比均出现下降。说明就业市场需求对于学生选择学科门类的作用更加凸显,而人文和社会科学博士生培养模式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可能会让一些学生望而却步。以上9个学科在美国博士学位授予总量中的占比超过90%。

3美国授予博士学位学科结构变化%

公平有所改善

1.少数族裔占比上升

在美国居民中,白人学生获得博士学位人数占比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91.9%下降到上世纪末的78.3%,而黑人和西班牙裔学生占比都显著上升,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亚太裔学生已经成为少数族裔学生中获得博士学位最多的人群(见表1)。

进入本世纪,博士学位授予者中西班牙裔学生1998-1999学年至2014-2015学年期间年均递增5.26%,增幅为白人学生的3倍,占比也比上世纪末提高了2.5个百分点。同期,亚太裔提高了2.6个百分点,黑人提高了1.7个百分点,而白人学生下降了9个百分点。另外,从2010-2011学年开始,在族裔中又增加了“两个或更多种民族”类别,占比已高于印第安/阿拉斯加土著。

不过,尽管少数族裔的增长幅度高于白人,但从绝对数看,依然是白人学生获得博士学位的增量最大,与1998-1999学年相比,2014-2015学年净增2.68万人,而亚太裔学生仅增加0.92万人,西班牙裔学生和黑人学生也都只分别增加了0.63万人。

2.女性占据多数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博士学位授予者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42倍。到上个世纪末,男生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较女生仍多出1.4万人。2005-2006年,女生获得博士学位人数首次超过男生。2014-2015学年,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女生有9.36万人(见图4),占到52.44%。

4美国博士学位授予者中男女生人数

另外,在不同的学科,性别结构有所不同。在教育、心理学科,上世纪中期女生获得博士学位人数超过男生,此后一直保持领先。教育博士学位获得者中,男女生比例在上世纪末为1∶1.80,2014-2015学年达到1∶2.17。同样,在健康专业与相关方向,女生获得博士学位人数在2002-2003学年超过男生。2012-2013学年,有37328位女生获得健康专业与相关方向博士学位,比男生多了一万多人。

在计算机与信息科学领域,1970-1971学年仅有3位女生获得博士学位,男女生比例为41.67∶1,到上个世纪末为4.37∶1,2014-2015学年进一步下降到3.44∶1。在工程与工程技术领域,1970-1971学年授予的博士学位中,男女生比例为152.38∶1,上世纪末下降到6.03∶1,2014-2015学年为3.31∶1。

3.各州分布不平衡

2014-2015学年,美国授予博士学位超过万人的有三个州,其中加利福尼亚州1.83万人、纽约州1.45万人、德克萨斯州1.10万人,再加上宾夕法尼亚、佛罗里达、伊利诺伊和马萨诸塞,7个州合计达到8.02万人,占到总量的近一半;但阿拉斯加州仅49人,另外还有13个州授予博士学位不足千人。

中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比较

由于没有查到我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逐年数据,以下采用博士、硕士毕业生的数据。2009年,我国授予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分别为4.6万人、32.1万人,分别占当年博士毕业生的95.8%、硕士毕业生的99.6%,因而采用博士和硕士毕业生的数据,尽管会导致对于我国研究生规模的高估,但对于讨论结果的影响不大。

(一)中国博士毕业生增速较快但规模仍然较小

1.增速前高后低

1999年至2004年期间,我国博士毕业生的数量年均增速为17.84%,引发不少议论。论据之一就是拿同期美国授予博士学位的年均增速(1.56%)做比较。2005年,我国博士研究生招

收54800人,比上年增长2.85%,“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自1999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04年的快速增长告一段落”。2005年至201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年均递增3.11%;毕业生的增幅也相应下降,2009年至2015年的年均增幅为1.68%,低于同期美国授予博士学位年均增幅0.74个百分点(见图5)。

5中美博士增速比较%

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但一度发展较快。博士学位授予人数达到1万人的规模,美国用了100年,而中国仅用了17年。但是,从1万人到5.5万人,美国用了不到10年时间,我国则用了17年。与2009年相比,2015年我国博士毕业生仅增加了5120人,而美国授予博士学位增加2.41万人。

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促使美国加快博士研究生教育。1958年9月美国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1969-1970学年,美国高校的财政收入是10年前的4.34倍。此间,美国授予博士学位从不到1万人猛增到5.9万人,年均增长19.73%。同样,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日本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年均增长28.6%,加拿大为15.5%,法国为15.4%,也都呈现出“补偿性扩张和追赶式发展的特点”。

2.规模相对较小

从本世纪初开始,就不断有我国授予博士学位将要甚至已经超过美国的说法。对此,笔者曾多次撰文讨论,指出一些文献没有正确解读NCES公布的“Doctor'sdegree”的内涵及范围,没有计入美国FPD的数量。为此,笔者曾建议,引用国外文献不能仅仅满足于根据字面翻译的中文词义进行讨论或理解,而必须弄清楚原文的定义和内涵。现在,关于中美博士规模的统计口径不应再有太多的争议,因为NCES已经调整了统计口径,牛梦虎对此也给予了专题讨论。

1999年,我国博士毕业生数量首次突破1万人,为同年美国授予博士学位的8.84%。经过10年的快速增长,2009年,我国博士毕业生增加到48658人,为同年美国授予博士学位的31.51%,但2015年又降至30.12%,两国间差距再次拉大。

中美两国博士的绝对规模差距不小,相对规模差距更大。目前,中国的博士学位授予人数还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而中国的人口总量却是美国的四倍多。因此,每万人中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中国还不到美国的十二分之一。

目前,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量仅相当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规模,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远非当年的水平。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美国1997年GDP为83043亿美元,当年博士授予人数11.87万人;2006年我国GDP与美国1997年的水平大致相当,而当年博士毕业生仅3.62万人。另外,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量由1999年的42.57万人增长到2016年的160.20万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由2.31万人增加到36.62万人,占专任教师的22.86%,是1999年的4.20倍。但是,1992年美国高校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已占到64.77%,2003年又提高到67.89%,我国高校教师对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需求还很大。

3.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集中度较高

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生1365人,位居国内高校第一。排在第二、三位的是复旦大学(1348人)、浙江大学(1339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分列第4和第10(见表2)。授予博士学位最多的前10所大学校均博士毕业生占到全国总量的21.08%,比同期美国授予博士学位最多的前10所大学占比高出11.94个百分点,集中度较高。但是,表2中我国10所大学校均博士毕业生人数要比美国10所大学校均授予博士学位少近500人。

(二)中国博士研究生教育不平衡的问题突出

1.硕士与博士比偏高

1999年,我国硕博比为4.28,高于美国0.46,但2015年提高到9.26,是美国的2.18倍。与1999年相比,2015年我国博士毕业生增长了4.21倍,而硕士毕业生增长10.26倍。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符合关于借鉴美国硕博比是10的主张,但却与美国的实际渐行渐远。

2.学科分布差异较大

中美两国学科分类有差异,难以逐一准确比较。工学、理学一直是我国博士毕业生中占比最高的两个学科,1996年分别为2199人和1441人,2015年分别增加到18729人与10978人,占比分别为34.83%和20.41%,虽然均低于1996年,但仍然都远远高出美国(见表3)。同样,我国人文社科、管理博士毕业生占比也远高于美国的相应学科。但是,2014-2015学年美国健康专业与相关方向授予博士学位人数占到总量的近四成,而我国医学博士毕业生占比仅为16.19%;美国教育博士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也远高于我国。

3.专业博士规模较小

如前所述,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专业博士始终占到授予博士学位的一半以上,而我国专业博士占比一直不高,2015年仅为2.04%。具体细分,我国的专业博士种类主要包括临床医学博士、兽医博士、口腔医学博士、工程博士、教育博士等五类,2013年在校人数仅6883人,其中临床医学博士占比近80%,其次是教育博士。

4.女性已占多数

2014年,我国研究生毕业生53.6万人,其中女生27.3万人,占到50.93%;2013-2014学年,美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中,女生占比58.38%,二者相差7.45个百分点。

5.区域分布不平衡

有文献分析,与美国相同,区域内研发经费支出水平、教师数量,是导致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产生差异的因素;但与美国不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是导致我国区域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产生差异的因素,而高等教育规模、区域内人口总量的影响不显著;生均教育经费水平与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相关系数为负值。上述讨论能够解释我国博士研究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原因。上世纪末,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区域分布不平衡的状况就较为严重,199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北京占总规模的29.11%,上海占12.60%。2016年,北京博士毕业生1.7万人,上海、江苏分别超过0.5万人和0.4万人,全国博士毕业生的近一半集中在这三个省市。但有9个省区不足200人,其中大部分地处西部,青海与西藏仅分别为8人和6人。

6.国际化程度提升较快

2015年,在华留学博士生达到14367人(占在校博士生的4.40%),是2009年的3.02倍,年均递增20.26%,高于同期在校博士生增速15.44个百分点。2014-2015学年,美国授予博士学位中,非居民21352人,占到授予博士总量的11.96%。

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关于美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在“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困境与出路———《研究生院之道》读后感”一文有所介绍,对于中美两国的相关比较将另文讨论。

二、对发展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建议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上指出,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些都为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规模应稳步增长

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充分认识新时代对于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把我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更多的高层次拔尖人才。在继续大力引进海外博士的同时,必须坚持立足本土培养高质量的博士。现在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大多在本世纪中叶将成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十三五”乃至本世纪中叶,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应保持稳健增长态势。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稳步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2016年,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比上年增加3.81%,高于“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0.68个百分点。如果“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仍保持此增长速度,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将在2020年达到近9万人、2040年将达到近19万人。

)结构应更加优化

增强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结构,促进我国早日进入“人才红利期”。一是在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同时,合理确定硕士研究生的规模,推进硕博比更加协调。二是更好地服务需求,加快专业博士培养,并制定有别于学术博士的培养目标、标准、方式、过程和要求,扭转目前学术博士专业博士比过高的趋势。三是大力支持中西部高校学科和博士研究生教育,通过联合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增加中西部博士研究生培养数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四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教育交流合作,努力增加留学博士生的数量,推进留学生趋同化培养和管理,促进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培养更多的高端“知华派”、“亲华派”,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

(三)质量和效益必须大力提升

增强辩证思维能力,避免将数量与质量相互对立,加强统筹协调。努力在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科建设,在学科建设中实现一流人才培养,以高质量的教育使博士研究生发挥个性、释放潜能。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打破学科间壁垒,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推进优势学科群的交叉发展,形成多学科相生共长、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建立高度集成、开放共享、交叉应用的研究中心和平台,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增强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入口关”和“出口关”,加强学风建设,强化过程管理,完善分流退出制度,开展培养质量跟踪调查与反馈,大幅提高博士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研究的活跃度,努力提升博士研究生教育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更好地满足自主创新和拔尖创新人才需求。同时,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博士生导师能力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导师潜心教学和研究、认真教书育人,强化和完善导师责任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发展素质教育,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贡献。

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至关重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一起努力。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上进一步统筹优化,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既要善于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又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和环境,更好地肩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和奠定发展基础。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