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昌晖( 1919—2005),空气动力学家和航空教育家。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的教学、科研和实验设备的建设工作,对我国风洞设计和空气动力学实验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是我国实验空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主持的大批科研项目都在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前沿位置。是国务院第一批批准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担任过中国航空学会第二、三届理事兼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第一届副会长,第二、三届常务理事兼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空气动力学学报》副主编;中国力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中国太阳能学会第二届理事兼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荣誉理事;航空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特邀委员。由于他的杰出贡献,航空工业部颁发给他“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5年,他的简历收入美国出版的《国际杰出领导人传记》第一版,1986年收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知识界名人传记》内。
空气动力学专家:戴昌晖
关于戴昌晖先生,之前多从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口中得知,他是我国实验空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国务院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被选人《国际杰出领导人传记》《世界知识界名人传记》……听说这样一位大师曾在我们学校工作过,自己内心也是充满了些许自豪。这次学校组织“华航西迁60周年纪念活动”,恰好给我们一个契机,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戴昌晖。
戴昌晖的妻子裴灼华曾经写过一首诗来纪念丈夫。
献给昌晖
——妻裴灼华
2005年9月
热爱祖国,为航空事业奉献毕生精力。
无私无畏,挑战世界尖端科技。
为人正直,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
一生清贫,艰苦朴素,远离奢华生活。
耿直倔强,刚正不阿,率真坦荡。
教书育人,一丝不苟,桃李满天下。
刻骨铭心,永生永世不忘。
以此为纲,让我们走近戴昌晖先生。
热爱祖国,为航空事业奉献毕生精力
1919年10月27日,戴昌晖出生于江西省赣县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毕生从事中小学教育,有子女7人,家境贫寒。1931年,戴昌晖随家人迁往南昌市,插班进南昌私立赣省中学初中三年级学习。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在高中时获得全免学费、膳费的奖励。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他积极投入爱国学生运动,宣传募捐,支援抗日将士和义勇军。1935年高中毕业,他同时考取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和天津北洋大学新开办的航空工程系。那时南京国民政府著名的高志航飞行大队驻防南昌,他被飞行雄鹰的英姿所吸引,为抗日救国的时代强音所感召,选择学习航空工程,立志走“航空救国”之路。戴昌晖获得江西省每年150元的奖学金,只身离开南昌,北上天津求学,年仅16岁。
他的大学时代,正当国家多难之时。日本侵略军大举增兵华北,他积极投入“一二·九”运动和“一二·一六”爱国学生运动,下乡串联,宣传抗日。七七事变后,他开始了两年的流亡学生生活。从天津南下辗转到达西安,在那里,他就读于由北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平大学联合成立的西北临时大学。以后,学校迁往陕南城固,并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不久,学校又迁入山区并再次改名为西北工学院。戴昌晖在西北工学院毕业,获工程科学学士学位。
1939年,大学毕业后的戴昌晖年仅20岁,即被招聘到云南瑞丽中美合办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工作。有机会施展“航空救国”的抱负,他感到无比兴奋。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滇缅边境已无后方可言,工厂几度搬迁,戴昌晖工作的地点从云南迁到缅甸。为了抢运飞机发动机回国,他深入敌后,从缅甸八莫翻山涉水,步行4个星期回到昆明。
1941年冬天,戴昌晖到印度中国航空公司工作。其间,他参加了隼Ⅲ型飞机的生产,P-40型飞机的总装配,直接供应给“飞虎队”。此后,他又参加了CW21型飞机的生产和C47,C46飞机的维修工作,支援抗日战争。
1943年春,他通过了重庆政府的留学考试,于同年12月自孟买出发,经过33天海上的航行到达美国洛杉矶。1944-1946年,他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学习。1946年2月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同年,进入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寇蒂斯一怀特飞机制造公司工作,任研究工程师,从事超音速飞行器的空气动力计算工作。由于工作出色,被聘为长期雇员。1947年,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教授的邀请,回国任教,讲授流体力学和应用空气动力学。1949年,升任为教授,年仅30岁。
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在浙江大学任教0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他调到南京华东航空学院工作,任空气动力学教研室主任。1956年,他到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参加了该院大型高速风洞的设计工作,完成了超音速扩压器最佳设计的研究。1958年回国后,到西北工业大学任第三研究室主任,筹建系列风洞群。
1976年,戴昌晖调到南京航空学院,参加大型低速风洞的建设,筹建空气动力学系和空气动力学研究所,担任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
1990年退休以后,他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特别重视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是我国风能开发利用的倡导者之一。
无私无畏,挑战世界尖端科技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祖国航空事业发展的需要,戴昌晖努力开展空气动力学的实验研究。面对落后的局面,他领导着西北工业大学和南京航空学院的空气动力学研究人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两所院校建立起完整的实验研究体系,开展了空气动力学一系列前沿课题的研究工作。他首先打开了我国与国外合作进行空气动力学实验研究的渠道,参与了全国风洞建设规划的制定,主持或参加了全国绝大多数大型风洞的立项、咨询工作和鉴定验收工作。他是我国实验空气动力学的开拓者之一。
1958年,西北工业大学建立第三研究室,计划建设大型低速风}同、跨音速风洞、高超音速风洞、激波管风洞以及进气道风洞各1座。戴昌晖是技术总负责人。在大约5年的时间里,建成了一座完整的、现代化的跨超音速风洞:试验段口径300mm×300mm,马赫数0.3~4,代号52风洞。该风洞有总共650m3的高压容气,分25个大气压和8个大气压两套气源系统和空压机车间,有完整成套的电气控制系统,成套的测量仪器和仪表,还有6套S6型真空泵辅助抽气系统。52风洞从设计到零部件加工装配、调试以及仪器控制系统配套,都是在他的领导下完成的,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成功的第一座自动化高速风洞。与此同时,他还主持建成了试验段口径200mm×200mm的进气道风洞1座。
在风洞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涉及的问题很多,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重要环节事必躬亲,从不推卸。从方案论证、数据计算、技术总结,到施工图纸,他都仔细审查,重要尺寸亲自协调,避免给国家造成损失浪费。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他身体浮肿,妻子下放农村,身边还有一个3岁的女儿,但他仍坚持加班加点,经常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他团结群众,与工作人员打成一片,协同工作。他以身作则,没有发生同行相轻,相互扯皮,闹不团结的现象,使工程得以顺利开展。
52风洞的建设,一次成功,性能良好,为教学和科研立下了汗马功劳。它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以后的各类风洞设计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良好的榜样。
1980年春,戴昌晖到北京航空工业部接待西德宇航科学研究院代表团,与西德科学家们进行洽谈讨论,日夜工作。同年10月,随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徐昌裕回访西德宇航科学研究院,签订长期技术合作协议,戴昌晖代表中方与德方具体商定空气动力学实验研究的6个项目。其中,“风洞自由流紊流对附面层发展的影响”和“紊流附面层壁面剪切应力的准确测量”由他本人亲自负责,组织实施,先后进行了19人次的双向交流,派遣了一批青年教师去西德参加研究。此项合作延续时间较长,对提高我国附面层研究及相应的实验技术研究水平,起了重要作用。中一西德协议签订后,为了尽早按协议开展工作,戴昌晖率领教师和工人冒酷暑,苦干3个月,建成了我国第一座低紊流度风洞。1981年得到航空工业部嘉奖,1982年通过鉴定并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人正直,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戴昌晖女儿戴琼的文章《纪念爸爸》中,这样写道:“2004年,他在重病之中还捐钱给大海啸灾区。爸爸还常回忆起年轻时参加抗日战争,他从印度屡次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出生人死,只身一人去抢修二战时期美国和中国用以抗击法西斯的飞机。爸爸早在他十几岁时,就立志救国。他选择了北洋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刚一毕业就投身抗日战争。爸爸去过缅甸、印度、泰国等国,为了保护中杭厂安全撤退转移,爸爸忍饥挨饿,冒着被日寇追杀的危险,翻越高黎贡山。抗战时期的条件超出了常人想象的艰难。爸爸一直想把这一段经历写成回忆录。很可惜这一段非凡的、鲜为人知的经历,还是没有写成。我很后悔一直未能帮助爸爸写成或整理他的口授。爸爸在我们全家人的心中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英雄。‘文革’中,爸爸经历了残酷恐怖的打压和摧残,但他还是坚强地挺了过来。因为他是那样地爱他所从事的航空、教育和风能事业,为此他可以奋斗一生,在所不惜,无怨无悔。他为人正直,淡泊名利,生活上极为简朴清贫。我从他身上看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懂得了做一个人要正直坚强,不畏任何艰难困苦,勇于进取。”
西北工业大学流体力学系贺家驹教授这样说,“正当万事俱备,准备建造低速风洞时,因国家经济困难,国防科委通知风洞暂时下马。这对戴教授打击很大,但他不气馁,重新组织了冲压发动机组装等筹建组,任命我为大组长。新研究组不到两年就将设计的单支臂柔璧喷管投产,调试成功。”可见戴昌晖为祖国航空事业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可贵品质。
耿直倔强,刚正不阿,率真坦荡
戴昌晖1947年回国前,已经在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寇蒂斯-怀特飞机制造公司任主任工程师,并被聘为长期雇员,待遇优厚,生活得很好,很受美国上司的赏识,他比同他一起参加工作的美国同行提升和加薪都快。当时美国上司曾劝他留美不要回国。“这在当时美国种族歧视的情况下是很少有的。”戴昌晖的妹妹戴源澄在《悼念胞兄昌晖》中这样说,当时美国的上司很认同戴昌晖的真才实学,很想把他留下,为美国公司服务。但那时祖国抗日战争刚结束,百废待兴,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他出于爱国热忱,为了振兴中华,报效祖国,最后决定放弃美国的工作,毅然回到了国内。
贺家驹回忆说:“‘文革’开始后,他被迫害靠边站,研究室‘文革’小组指定我促生产,负责他原来主管的国家课题‘跨音速风洞驻室抽气方案研究’,因此我仍有很多技术问题要向他请教,他始终耐心指导,并积极参加一些技术设计工作,应该说对完成此项原由他和对方签订的合作研究任务起到了关键作用。‘文革’后期,由于工作需要,戴教授被调往南京航空学院任空气动力学系主任和365空气动力研究所所长,才有机会进一步重新发挥了作用。1990年,他在南航
退休后,到美国女儿家休养,我1992年赴美国参加AIAA学术会议后,经华盛顿去看望他,他留我住一天,十分关心地询问西工大风洞情况。”
教书百人,一丝不苟,桃李满天下
为了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培养建设自己的航空技术队伍,1 947年11月,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工作和优厚待遇,回到祖国从事航空教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缺乏新教科书,他一面讲课,一面编写当时急需的《飞机安定性和操纵》一书,于1950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不仅解决了学生学习的燃眉之急,而且为各飞机设计单位和试飞研究所广为参考。为了学习苏联的先进技术,他亲自选择了水平较高的A.H.巴特勒雪夫(ΠampaⅢeь)著的《流体力学》一书,翻译成中文,1958年和195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分上、下两册出版,供教师和学生学习。1963年,他又根据当时的需要,发表了他的专著《风洞设计原理》。该书包含了他在苏联工作期间收集整理的技术资料
和他本人在风洞设计方面的科研成果,是全国第一本系统地介绍风洞设计的教材。1990年,戴昌晖已年过七旬,他考虑到近年来高新技术的发展,有许多新的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应该及早介绍给研究生、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于是又编写了新的教材《流体流动测量》。这本书不仅作为南京航空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的研究生必修课的教材,也为其他院校和有关的科研单位使用,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好评。
在教育方法上,戴昌晖努力倡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他在美国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回国后面对现实需要,转而从事实验研究和教学,几十年成果累累,桃李满天下。早在西北联合大学学习期间,他曾撰文投稿当地报社,主张理科大学生参加军工生产或后勤管理工作,支援抗日战争。在担任南京航空学院空气动力学系系主任期间,他反对教育上的因循保守思想,力主拓宽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而不应局限于飞机空气动力学这个框框。他要求高速空气动力学的教学内容应对高超音速流动和航天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而低速流动的教学内容应向工业流体力学,如风机、润滑、射流控制等方面扩展。他编写的教材内容都力求跟踪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水平,能解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他所从事的研究课题,经常要求学生来参加。博士生和硕士生论文在选题上都要结合国家科研任务,并要求具有创造性,跟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他指导的博士生论文都获得了优秀论文的评价。他大胆起用人才,培养青年教师,选派多名基础雄厚、踏实肯干的青年教师到西德参加国际合作研究,回国后带动国内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荣柏森教授在《怀念戴昌晖先生》中写道:“回顾起来,戴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对我影响很大……”
西北工业大学何心源教授在《怀念老师戴昌晖》中写道:“戴老师对工作的认真,对事业的精益求精,对科学的务实态度,对技术的创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深深感染着我们这一代……”
西北工业大学流体力学系贺家驹教授这样说:“我虽然没有直接当过戴教授的学生,但我始终以他为师,除了学习科学知识,还有他认真负责的事业心,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品质,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
科研情深,刻骨铭心,水生永世不忘
几十年来,戴昌晖始终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导着空气动力学的实验研究工作,他领导并直接从事的一些基础性研究课题,如紊流附面层特性及紊流减阻、分离流与旋涡运动、非定常流,以及相关的实验技术研究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在低紊流度风洞的设计中,他大胆地采用了大扩散角,有效地防止了气流分离。在他的领导下,南京航空学院的风洞洞壁干扰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他治学极为严谨,例如英文中“shockwave”一词,经过他反复琢磨推敲,翻译成“激波”,为大家接受,沿用至今。
自20世纪80年代起,他十分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担任了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和中国太阳能学会的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南京航空学院建立了风能开发小组,领导大家开发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几种类型的小型风力发电机和提水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退休后,戴昌晖仍然孜孜不倦地研究风能的开发利用。
旧情难舍,晚年回归,始终难忘工大情
戴昌晖深深怀念自己从浙江大学到华东航空学院,再到西安航空学院,直至在西北工业大学这30年(1947—1976年)的一程程教学科研经历。
他自1 976年离开西北工业大学后,一直关心怀念学校0 2004年5月,他和贺家驹教授联系,希望来西工大看望大家和风洞建设情况。西工大航空学院及流体力学研究所表示热烈欢迎,院所宴请了戴教授,并陪同他参观风洞。贺家驹教授陪同戴昌晖参加了西工大家访旅游部组织的平民化黄陵、延安、壶口瀑布两日游,并合影留念,完成了戴教授的愿望。可见戴昌晖对陕西—西安—西工大的深厚感情。
(执笔:贺家驹等)
主要参考资料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编印,戴昌晖(1919-2005).
[2]网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