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眼中一代工大人的奋斗精神 ——访李保义老师

——

来源:党委宣传部

2017年4月14日下午,我们机电学院的5位同学有幸采访了西北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李保义老师。初见李老师,很难想象他是一位年近八十岁的老人家,精神矍铄是我们对李老师的第一印象。李老师见到我们也很高兴,和我们一一握手,随即亲切地询问我们的专业情况以及对毕业之后的打算,紧张的气氛在李老师亲切的问询中慢慢散去。随即,李老师结合自己从毕业到工作中经历的一系列往事,向我们讲述了当年的西工大人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为祖国做出贡献的生动故事。

沧海桑田 祖国巨变

李保义老师1964年毕业于西工大三系(现航海学院),后留校任教。1988年担任西工大党委书记,曾多次赴美国等交流学习。“我在美国的时候觉得人家那边汽车多、高楼多。傍晚的时候站在马路边上看,往前看全是汽车的尾灯,往后看全是汽车的近光灯,连在一起就像一条河。美国环境好,在那里我们参观过一个水库,我当时就想这个水库要是在我们村里,整个生产队都能过上好日子了。”说到这里,李老师建议我们有机会一定要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我们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谈到当今中国,李老师说:“和那时比,现在咱们国家也很厉害,咱们学校西门外面一到晚上下班的时候车队也像一条河,近些年咱们国家的基础建设已经比美国强了。那个时候谁能想到,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进步会这么大。”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无论经济、政治、国防都在迈向世界强国。谈及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形势,李老师感慨万千:“你们今后无论是去企业,还是接着做研究,条件都肯定比我们那时候要强很多,机会也多很多。孩子们,你们的前途不可限量啊!”

说到展望十九大,李老师首先说到的是“创新”。中国现在发展形势很好,但想要再实现突破,就得创新。十九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今建党100周年指日可待,建国100周年转眼间也只有三十多年的光景,创新,势在必行。

创新的重点是科技创新。李老师以架设电话线为例说,一根线只能打几百个电话,如今卫星通讯基本不用考虑线路问题。随后,李老师以核能为例,向我们讲述了科技创新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同时告诉我们:如果在科技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话,就能无穷无尽地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曾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咱们国家要发展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发展,带动生产力向前发展,这是咱们现在的当务之急。

搞创新,搞科学,还有一点是要研究基础理论。李老师以量子卫星为例,“比如通信,咱们国家最近发射了一个量子卫星,用量子来通信,要是实现了,咱们的通信就无法被窃取。但是量子理论和电磁波、和声波都不一样,它怎么传播,要是我们搞清楚了,就是一个大发展。”

艰苦奋斗才能成功

李老师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克服无数阻力,艰苦奋斗,才能成功。在文革期间,我国刚刚研制出核潜艇,但是没有配备相应的战略设施。我校主持研发的某型设施正是李老师的教研组负责的。李老师首先向我们讲解了其工作的基本原理。“想实现预期目标要克服很多理论技术上的难关。”

除了理论上的困难,验证的试验环境也极其艰难:这个项目一年要在海军试验基地试验三到八个月。从静态试验开始,然后出去在海上试验。海水温度不同,速度梯度也不一样,为了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科研人员只能选冬天去试验。在东北海风一刮起来就是零下二三十度,风把海水刮到甲板上直接就冻住了。文革的时候没有专门的补给,只能穿解放军退下来的旧棉衣。也不能上军舰,只能在小船或者快艇上,那上面都没有灶,不能做饭,科研人员就在棉衣里塞几个苹果和馍充饥。还有的同志晕船,吐饭、吐水、吐胆汁,到最后甚至都吐血水,但是到了试验区再难受也得坚持工作。“特殊”的试验区就和现在的“空域”一样是国家管制,要提前申请试验时间,申请下来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天气都得试验,要是耽搁了就得再等两个星期。每年都这样:每两星期出一次海,要持续三到八个月。为了准备这个试验,研究人员也在海军的研究室里做研究,有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各个零件配合不到一起,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毛病,就得加班加点解决难题,有时候一熬就是三天三夜,人都熬“糊涂了”。

“抬设备”也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李老师介绍说,那时候不能雇人,所以每次试验都得自己把一箱一箱160多斤的设备运到火车站搭车去旅顺。实验室在三楼,还得把这些箱子在三楼收拾好,因为没有电梯,从楼梯一箱一箱一节一节地运到楼下,再一箱一箱地装到卡车上送到火车站。到了火车站再一箱一箱卸下来,去过磅,过完磅还得一箱一箱抬到货位上,再摞起来,摞到能有一人多高。“我那时候抬这些东西就落下了伤,腰椎错位了,有时候坐下去都没法自己起来,疼得满头都是汗。我们项目组一共三十几个人,女同志们又帮不上忙,就得干部、党员、青年教师来搬。有一次快过年了,我从旅顺回青岛岳父家的路上犯病了,下了船从码头走了十几里路才到家;有时候,大年夜的时候家里人根本不知道我在哪里。”

李老师回忆说,当年还有一个大困难是地震。有一次从旅顺回北京的时候正好遇到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火车刚到海城附近就震起来了,火车停了几个小时才敢慢慢往前开。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在这种情况下课题项目都没有停止。为了防止出问题,科研人员把试验器材搬到楼底下,继续工作。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地震,西安震感较强。那时候是夏天,地震时大家正在西安做配合调试实验,大家就都跑出去了,大街上全是人,好长时间大家不敢回屋。后来余震不断,虽然等级不高,但上级有要求,大家就在实验楼外面搭抗震棚居住。所谓抗震棚,就是把学校里那些梧桐树枝砍下来,在地上挖个坑,拿树枝搭一个架子,上面盖一层薄薄的塑料膜;棚里一人一个床板,把老婆孩子安置好。由于余震不断,到了秋天晚上特别冷,也只能住在里面。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目组仍然坚持工作,试验一直没有停。还有一次是在云南抚仙湖解放军八厂,云南地震多得很,隔几天就震一次,一震就没法工作,后来晚上就睡在湖边草地上,地震来了就来了,反正不在屋里砸不到,到白天继续试验。

当时李老师和其他科研人员一样,根本无暇顾及家庭,所谓“大义面前无小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开始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他们很多人就三十多岁,搞科研的结婚都晚,到七八十年代完成项目的时候,孩子也不大,基本都在上幼儿园或上小学。要是夫妻两个都在一个单位那还好,走一个就能留下一个照顾孩子。李老师的爱人一开始在省政府工作,后来调到省委,早上天不亮就出门了,晚上很晚才能回来,他的孩子那时候上小学二年级,孩子一整天就只能自己上下学,自己做饭。因为,任务下来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家各有各的分工,做试验时必须全到。为了保证实验设施在各种环境下的适应性,他们基本上把全国所有深水的地方都跑了一遍,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宝鸡的冯家山水库等等,所以根本没有时间来照顾家里。真正是艰苦奋斗,玉汝于成。

忠于事业无私奉献

说完自己的故事,李老师又向我们讲述了“肖金硕老师”的故事,肖老师是李老师所在研究所的所长,也是教研室的主任,李老师是该所的书记。“肖老师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分配到西工大工作,为人非常和善正直。当一个领导不容易,比如说在工程项目上,每个人负责自己的工作,指标达到就可以了,但最后总装的时候能不能配合到一起,就是肖老师的事了,他要把机器调节好,团队也得协调好。大家工作在一个团队里,有时有吵架的、有闹脾气的,都得由他来协调。最后试验结束,整个设施画出一个总工程图,其他人都自己画自己的那一部分,最后总图就得主任去画,他就要把整个系统、所有线路都画在一个图上,一个水下航行器八米长,他就一点一点全画上去,把所有尺寸都标好。”

“肖老师一米八多的个子,但是比较瘦弱,也搬不大动那些箱子,但每次还是抢着去搬东西,搬不了箱子就搬自己能搬动的仪器。那时候码头上有很多铁轨,因为给军舰运补给弹药都是靠一些小火车拉。有一次肖老师抱着一个交流稳压器,就是一层层铁片堆起来的一个‘铁疙瘩’,非常沉。铁轨周围长了好多草他有没注意,直接连人带仪器摔倒了,一起来满脸都是血,但他却担心仪器是否摔坏了。”

“肖老师在这个工程上两次都差点没了命。第一次是在海上试验场,在海面上搭了一个平台做试验。海上天气变得特别快,有一天下午做试验的时候发现海况不好,赶紧叫大家都撤,大家拿着仪器很快撤到了安全地方。最后剩下一个大铁架子,我和肖老师都想把它拿回来。刚跑过去,一个三层楼高的海浪直接砸过来了,我是农村孩子,比较结实,水压下来我没被砸倒,可是肖老师就摔倒了,那个灰大衣就像船一样载着他往外漂,眼看就要漂到海里去了,我抓着他的大衣角硬是把他给拉回来了,要是没拉住那就彻底没命了。还有一次是在实验室里,要抽铜线,就是电线里的铜线,肖老师在那拧铜丝,拧着拧着另一头就插到220伏的插座里去了,要不是旁边一个同事一脚把他踹开,过不了几秒他就没命了。”

“有段时间,肖老师总觉得喉咙疼,看过一些医书之后怀疑是癌症,但是对谁都没说。每次到试验场去,肖老师还是带头上。有一天他拉肚子,大家都劝他去看大夫,找了一辆小吉普车把他送去医院检查,到了医院才跟医生说:我这肚子不要紧,你给我看看喉咙。医生检查完之后说是喉癌,鳞状细胞癌,最严重的一种。大家都让他回去治疗,我也抓紧赶回西安,给他找医院。后来到他临走时,真是有一种生离死别的感觉,他把我们工作的每一个房间都走遍了,和每一个同事告别。坐火车到北京,等待换车的时候肖老师就坐在石头上,给每一个同事都写了一封信,写遗言;写的大概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之类的话,然后拜托大家一定要把这个项目完成。回西安看病,不管内心紧不紧张,看起来他都是很从容很乐观的,一直没有任何怨言。做了手术,延长了大概四、五年,最终还是过早地去世了。”

项目组研制的水下航行器八十年代设计定型,获得了很高荣誉。可是这些肖老师没能见到。说到这里,李老师也有些动容:“他吃了一辈子苦,受了一辈子累,最后得癌症也是太辛苦、太劳累。所以像他这样的人,都是非常忠于事业、忠于职守,真正是无私奉献的。”

信仰坚定 精神不倒

在讲述完肖老师的事迹之后,李老师强调说:“我今天想说的主题,其实是一个精神。人,要有精神,要有思想。”为此,李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对于我校校风、校训的理解。校训 “公诚勇毅”,“公”是世界观,公私分明,人的精神状态和世界观关系很大,如果能做到什么问题都能想开了,那什么事情就都能解决了,什么苦也都能吃得了,什么气也都能受得了;“诚”是一种品行,诚实守信,诚恳对待同事,对待朋友,对待社会;“勇”和“毅”是一种素质,我觉得这一点总结得非常好。校风“三实一新”,那是我当书记时总结出来的。扎实、朴实、踏实,西工大人成就事业就是有这样的精神。歼-20,杨伟任总设计师,运-20总设计师是唐长红,还有歼-10、歼-15,这些都是咱们西工大毕业生主持研制出来的。西工大从教学质量上来讲也不差,与清华、北大比咱们承认有差距,但咱们西工大培养的学生出去能成就事业。贵州航空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条件较差,其他兄弟院校的毕业生到那里都待不住,留下的基本都是西工大的毕业生,西工大的学生好就好在这一点上!

一个人的思想精神,往往指导着他的学术和事业发展。李老师用2016年中国女排再次夺金来论证这一观点。“跟打排球一样,郎平执教后为什么能在巴西拿下冠军啊,因为她善于带动整个团队的精气神。过去那些教练也好,但他们就是不能把队伍灵魂带动起来,不能把精神带动起来,郎平做到了。”

谈及信仰,李老师感受颇深地说:“我是普通的农民家庭出身,一直到1956年还不能吃上饱饭,上大学时就只带了一床被子,连褥子都没有,但那时候的人精神上是充实的。”李老师在高中时就已经成为党员了,在大学宿舍分床位的时候,党员要照顾群众,只能分到临近厕所、背阴的床位,但李老师毫无怨言。李老师说:“我们那时候在毛泽东思想教育下都很单纯,基本上没有私心杂念,都是在考虑别人,自己吃苦也不计较那些,反而觉得高兴。这就是一种本能。”“所以说人还是要有个精神,有了精神才能在学业、科研、创业、创新、成就事业上坚韧不拔,才能勇往直前,才能不让那些小事拦住自己。这都是我的亲身体会。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不能糊里糊涂过这辈子。”李老师的这番话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访谈最后,李老师给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提出了四点要求,也算是对我们今天这次访谈的总结:第一,要善于学习,有科学精神;第二,要有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第三,要有艰苦奋斗,奉献精神;第四,要有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

(口述:李保义录音整理:机电学院团委张健齐、白海洋、蔡仁涛、潘洪厅、王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