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礼的“图书”人生 ——访叶文礼老师

——

来源:党委宣传部

与叶文礼老师的访谈是从“路”说起的。这个路,包含了两层的含义,在叶老师成长的年代里,难行的不仅是道路,更指的是人生之路。

在交通不甚发达的年代,从叶老师的老家——汉中洋县到西安,经过徒步、汽车、火车,单程需要四天,这还是一路顺风的情况下。如今高速公路仅需二、三个小时就可到达。

叶文礼老师1952年高中毕业,当时全县共26位应届高中毕业生,由政府组织聚集西安参加全省高中毕业生暑期学习会,同时参加高考,他被西北工学院录取,就读于机械系机制专业,四年制本科,全班108位同学(戏称一百单八将)。

“现在同学们寒暑假都回家吗?我在大学四年中只是大学一年级暑假回过一次家,其他假期就是参加工厂实习或在校学习。第一次下厂实习是在1954年的暑假,在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厂实习,从西北到东北够远的,那时西安地区没有实习的工厂啊!”

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

作为1952年的大学新生,叶文礼恰好是西工、西航并校前西北工学院的最后一届毕业生。农村出身的叶老师家境贫寒,大学的费用以助学金为主,“我就是共产党养大的”,叶老师在提起大学生涯时对党抱有很深的感激之情,而这也成为促使叶老师毕业后留校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人民服务嘛,培养祖国的下一代,也算是我们报答党的一种方式”,叶老师这样解释自己留校工作的原因。

在当时,留校的老师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我当时讲授机械制图课程”。叶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几年前啊,我在家里正睡午觉,突然有消息传来说要采访我,我还纳闷,采访我干什么,后来才知道,原来他们打听到我是吴仪的老师,采访我来了,哈哈。”

叶文礼老师在原西工和西工大机械制图教研室工作,长期从事教学并兼任党支部工作,这个教研室的工作曾经在校内和省内外同行中还有点名气。1979年秋季,他突然被当时的校领导找去谈话,要他去图书馆工作。作为教师,一方面他深知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图书馆工作也是一门专业工作,自己是半路出家怕难以胜任,另一方面不愿放弃已经熟悉的教学业务,一时间还有所迟疑,并没有立马答应。

“不过当时图书馆还没有今天这么好,据说找的几个人都不愿意去”,叶文礼老师回忆道:“后来领导又找我谈了话,说党委书记点了我的名,我自己也考察和阅读了高校图书馆的有关资料,觉得图书馆这个工作对学校还真的很重要,是办好大学的基本条件,于是就答应到图书馆去工作,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要求不完全脱离教学业务,领导答应给予我三分之二时间搞图书馆工作,三分之一时间搞教学工作”。结果,叶文礼老师这一干,就是20年(含退休返聘),同图书馆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尽职尽责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

1979年底叶文礼走上图书馆管理岗位。经过调查研究,他提出了图书馆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工作方向。一是图书馆领导班子不健全,专业人员队伍数量和质量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二是图书馆馆舍不足,很多房子被学校有关单位占用,影响开展正常业务;三是图书馆经费甚少,应该订购的专业图书‘无钱’购买,尤其是西文原版书刊受外汇限额更难买到;四是图书阅览桌、椅、书架等设备严重短缺,大量图书堆放在地面,无法上架供读者借阅……就这些问题,叶老师向学校领导作了汇报。

1980年初,当时在任的王恒校长十分重视图书馆工作,他亲自主持召开了学校各有关处级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专题会议,讨论解决图书馆面临的发展建设问题。明确要求,学校图书馆要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图书馆工作要和建设重点大学相适应。之后,在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图书馆的各项建设逐步展开。

首先是主管学校后勤工作的刘刚副校长热情筹划帮助解决了两层书库的书架和足够数量的阅览桌椅,图书馆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将堆在地面上的几十万册图书整理上架。同时,扩大了书刊阅览室,这样把“死书”变成了能供读者借阅的“活书”,阅览室扩大了,座位增加了,也缓解了读者抢座的现象。后来的季文美校长、付恒志校长等领导都对图书馆的建设给予极大的支持。“既然是学校和组织托付的工作,我就要尽力做好嘛”。为了图书馆的发展,他兢兢业业,勇于担当,推动开展了一系列图书馆建设工作。

1981年、1987年,叶文礼两次作为陕西高校图书馆的代表之一,参加了国家教育部、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更加明确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办馆宗旨、方针政策及丰富的工作内容。1983年学校首次调整了图书馆的领导班子,叶文礼被继续任命为副馆长,分工主管图书馆业务工作。经过努力争取,1984年学校扩建了一千八百平方米的六层书库,1993年建成了友谊校区新馆(东馆)。图书经费逐年增加,专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他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的管理业务改革工作红红火火的展开了。

“1980年开始,我们先后举办了多期图书馆专业干部培训班,本人既是组织者又是学员,随班听课,参加学习”。叶老师提起当年图书馆的工作兴致颇高,“图书馆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图书检索,你们现在的检索多方便啊,都是鼠标‘一点’,我们当时哪有那么方便,我们都是用手写的,一张一张自己制作的目录卡片放在目录柜的抽斗内,由读者查找,写个索书条由工作人员去书库给取书”。他回忆说,1987年好不容易争取了一台“286”微机,开始用于流通借阅,现在是计算机网络化时代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日渐完善。

可是在物质资源缺乏的时代,很多资源都需要自己努力去争取。在当时,许多电器都由国家控制,叶文礼回忆道:“部里给学校批了一台NP6000佳能静电复印机,本来是给图书馆的,可不少单位都眼红了,想拿去自己创收赚钱,图书馆负责这么多书籍资料的管理,服务那么多人呢,当然我也抢啊,光我当时给领导打电话,一打就几十分钟,要不然就面谈,结果为一台复印机召开了专门的会议,说破嘴皮子总算给图书馆争取来了,图书馆才开展起复印业务,说实在的图书馆当时争取复印机这件事儿,都够写本书啦!”,叶老师提到资源的事儿也不禁有些激动。“后来还有件事儿,图书馆打报告申请买了6台台式电风扇,但货到学校却被有关部门截留了,图书馆只拿到两台,那时电风扇属控购物资,不能用作行政办公使用,我们费了很大精力才争取到全给图书馆用,一共6台。当时缺资源啊,图书馆的设施就是这么一点一点争取来,争取来一点就能改善一点”。叶老师动情地说。

问心无愧言真情

西工大图书馆是陕西高校图情工委、省图书馆学会、西北五省(区)高校图书馆协作组等组织的重要成员,对开展馆际协作、工作经验交流、学术研讨、推动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发挥了较大的作用。1992年,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作为主办方之一,在西安举办了“现代图书馆藏书建设与资源共享国际研讨会”,当时与会的国内外图书馆专家学者150余人,那可以算是西工大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高峰。叶老师谈到这里幸福地笑了起来,“可惜呀,当时那么多人,会场问题解决不了只好在西安榴花宾馆召开,现在有了国际会议中心嘛,方便多了。”

“现在图书馆发展啦,长安校区不是有了号称亚洲最大的水上图书馆嘛,你们现在的条件,确实比我们那时好很多,这也是一代代人艰苦奋斗累积下来的成果,要热爱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他又说,“说起来还有件事儿,当时让我伤心了好久。前段时间老校区图书馆那里有一些实木书架和桌子,夜里被砸碎用卡车拉走,当作劈柴用掉,我们这些老图书馆人心疼啊,别看你们现在用的这些桌椅”,叶老师摸了摸身前的桌子,“我们当时,那些木书架哪一个不是自己争取来的?没有它图书上不了架就无法利用,木书架就是我们的心血啊!”

访谈开始的时候,叶老师让我们猜他的年龄,我们都一致认为叶老师七十岁左右,“哈哈,本人八十又三,活了八十三个年头啦”。经历了近两个小时的访谈,叶文礼老师也有些累了,他最后说道:”我在西工大主要在机械制图教研室和图书馆工作过,不管在哪里都想干点实事。不过现在想来,我对图书馆的工作,可以说是问心无愧啦!”

(口述:叶文礼    录音整理:理学院 常亮之、于永文、姬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