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人生 进取的精神——访杨润斋老师

——

来源:党委宣传部

由于家里贫穷,杨润斋13岁便离开浙江诸暨家乡,到上海谋生。在上海白天打工,晚上去念书,就这样上完了初中和高中。1956年4月,他调到南京华东航空学院,被分配到电工教研室,在黄清用老师领导下组装发电机。同年6月至10月,杨润斋到迁院办公室,在苏建萍、郑幼荪领导下,整天忙于搬迁工作,几乎每天工作都在13到14小时,最后与几位领导亲历了把位于南京中山门外的华航旧校移交给南京市政府的过程,之后坐了三十多小时火车后到达西安。初到西安,杨老师的印象是荒败落后。当时的西安火车站还是个简陋的平房,出站到解放路,就见到电线杆在马路中间,西安市内也没有公交车,交通工具只有三轮车和马车。西大街还是小石块拼起来的石子路,城墙外面没有马路,杨老师一路坐三轮车到西门口,便下车帮三轮车工人推车到西安航空学院,即今天西工大友谊校区东大门。

从零开始

那时校东门一带是坟墓,晚上还常见到鬼火,很吓人。今天的1号教学楼和人人居饭店所在地,当时杂草丛生,还能见到狼的出没,后来施守礼、王绍基、方海宝和杨润斋等老师联手放火,才把狼赶跑。今天的学校大操场北边和西北大学家属院,当时全是高、低不平的小山坡,可见当时的生活环境多么艰苦。

杨润斋老师等人负责为学校发电。那是学校第一台发电机。至于电话,更是个稀罕物,杨老师亲手安装好了自己从上海购买的100台电话总机,开创了西工大的电话历史。1956年到西安后,作为高级工人的杨润斋,一进学校就拿六十六块五的工资。要知道当时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只有四十八块五。学校学生的伙食费每月十二块。学校外面几乎没有饭馆,即使有也是吃不起。现在的正禾宾馆,当时那里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稻草房,作为教工食堂。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厨师是学校从江苏一带请来的师傅,伙食味道却是很好。初来时学校里面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于是从1957年1月开始,学校领导轮流组织全校一千多教工和学生,每个礼拜天下午种树。先种树,后有路。不足手腕粗的树苗,如今都已长成参天大树,为今天的莘莘学子们遮阳避雨。真可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老图书馆门口那棵雪松树,是杨老师和吕金高老师从南京中山陵亲手买来的,当时8块钱1米,从树根到树尖共3米,花了24块钱。

艰难岁月

1958年,正处于大跃进期间,寿松涛校长在一次讲话中说道,我们要办万人大学,此话一出,下面的老师和同学顿时哈哈大笑,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当时的大学生很少,原因之一是录取比例小,一般的高中学校能录取上大学的也就4、5个学生;原因之二是大学比较少,被录取的机会也就少了很多。当然,历史发展到今天,西工大早就成了一所万人大学。

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生活,给杨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每顿饭吃多少都是有规定的,因为粮食是不够吃的。他当时负责发放部分工人的饭票,每个月一号发新的饭票,有的人一领到饭票后竟一口气吃七八个馒头。有一次,杨老师从西安回浙江老家,他母亲之前写封信说从杭州下车的时候多买些盒饭,他便提着两大包、总共十三盒盒饭下车,到了老家,父亲二话不说,竟一口气吃了6盒。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引发了很多的事情。电子工程系的王某,西工大毕业后留校当老师,一次下课去买馒头,他买两个馒头,拿的时候偷偷多拿了一个。厨师恰好看到,便打了他一下。王某回到寝室,便自杀了。

在这之后西工大还曾有过一场改名风波。那时的北京航空学院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学院改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西工大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西工大到底改不改名呢?于是校长和书记召集校务委员会讨论改名一事,杨老师当时提出来,改为中国航空航天大学,因为西工大在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绝对是第一位,这个提议还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掌声。从美国回来的名誉校长季文美讲道:西北工业大学在国外的名气要比国内名气还要大一点,由于国外大学都是办不下去才改名。既然西工大已经有了基础,就不建议改了。后来,校务委员会便听取了季校长的意见,决定继续沿用西北工业大学的名称,不做修改。

人生感悟

杨老师在工作期间,受过航空航天部、省、校级多次表彰。他常给儿女说:命运要靠自己,要学会把握机遇;到任何单位去,都要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算是一名官员,也应当牢记:权力是人民给的,如果一心为老百姓办实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相反,如果以权谋私,愧对人民期望,绝不会有好下场。

杨老师淡泊钱财、名利,1987年,他去江苏承包项目,那一年就挣了20几万,他分文不取,全部捐献给了学校,学校后来给予表彰。但是钱并不是最重要的,有很多东西是钱买不来的,比如感情和名誉。杨老师对养生颇有研究,自己编了养生三字经,复印500份免费给大家发放,大家都很认可和喜欢养生三字经。

杨老师讲道,这一生有六点心得:一要学会做人;二要学会做事;三要学会求知识;四要学会合作;五要学会保健身体;六要学会理财。杨老师从1950年工作到现在的账单,都有留存。每一笔花销,都认真分类记在本子上,伙食费、置衣费、水电费、电话费等等,年末的时候进行一次汇总。六十多年过去了,一年一页的账单,至今都保存完好。杨老师告诫我们,理财要从年轻开始,年轻苦不是真的苦,老来苦才是真的苦。

从杨老师叙述的点点滴滴中,我们获益良多,杨润斋老师达观的人生态度、热心善良的品格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要善于聆听教诲,从老一辈人中感受强大的精神力量,获取宝贵的人生经验,并不断地传承下去。

(口述:杨润斋, 整理:管理学院分团委 刘天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