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西迁壮歌 成报国伟业 ——寿松涛校长和华航西迁的故事

——

来源:党委宣传部

在今天的西安市友谊西路上和西北工业大学校园中,一株株法国梧桐郁郁葱葱,成为市民和广大学子不可磨灭的城市记忆。可有谁知道,60多年前,它们是随着华东航空学院一道,从千里之外的南京一路奔波迁往西安的。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如今,这些法国梧桐深深地扎根在祖国西部,就如同西北工业大学在这片热土上献身国防、弦歌不断,而西迁精神,早已成为根植于西工大人心灵的履行国家战略、肩负国家重任的家国情怀。

“建设大西北,振兴新中国的航空事业!”1956年,5000余名华东航空学院师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肩负神圣使命,毅然告别繁华的南京,义无反顾奔赴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壮怀激烈、筚路蓝缕,创造了新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最伟大的“西迁”,谱写了西工大世纪壮歌,更谱写了新中国航空教育壮歌。

而说到“华航西迁”,就不能不提到西迁的“引路人”——原华东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学院院长、党委书记,西北工业大学的首任校长寿松涛先生。

寿松涛校长

寿松涛先生简介:

寿松涛(1900-1969),浙江诸暨人。他是我党的老党员、老革命,“四.一二”政变后,任中共诸暨县委军事部长、书记。1937年到延安抗大学习,后历任永城县委书记,新四军六旅十八团团长,萧宿铜陵县委书记,淮北军区萧铜总队政委,浙东路西县委书记兼县长,豫皖区三分区政委兼三地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江苏省交通厅厅长。寿松涛也是华东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的主要创始人,是西北工业大学首任校长,也是西工大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院)长。为了祖国的航空、航天、航海教育,他从“知天命”之年到年逾花甲,贡献了人生最好的年华和他所有的聪明才智。

当年,正是在寿松涛校长的带领下,华东航空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和家属约5000人,带着“热爱祖国、顾全大局、艰苦创业、献身航空”的华航西迁精神,奔赴西部、无私奉献,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和开路人。而寿松涛校长的革命精神、爱国情怀、博大胸襟、战略气魄和远见卓识深深融入了西工大的文化,长久滋养着西工大人的心灵。

一、主动请缨,胸怀国家大局定西迁

1954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建设大西北的需要,做出了沿海工厂、学校内迁的战略决策。中央决定在上海的交通大学整体搬迁西安(后因造船专业特殊情况,中央同意其暂留上海);为使航空教育与航空工业密切结合,国务院决定南京两所航空院校也要内迁一个。

1955年5月,高等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工业学校、综合大学校院长座谈会,第二机械工业部考虑高等学校的布局,提出将南京航空专科学校迁到西安并升格为航空学院。讨论时,南京航专提出,他们既要“戴帽子”(即专升本),又要搬家,存在很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华东航空学院的寿松涛院长感到既然是国家需要,而且必须搬出一所,理应顾全大局,同时也为了使华航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当即主动请缨——华航愿意西迁。

没有过多的顾虑,甚至来不及向师生征求意见,寿松涛院长便以恢弘的气魄、大无畏的精神提出了华航西迁的壮举。他一定也非常清楚西迁的困难和阻力,但在那一刻,他将国家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将一位共产党员的大局意识放在了第一位,也奠定了华航一个甲子的奉献和坚守。

1955年6月1日形成的高等教育部《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五七年高等学校(高等师范除外)院系调整及新建学校计划(修正草案)》中第一条明确指出:“原报国务院的方案是将南京航空专科学校内迁,后经在校院长座谈会上与第二机械工业部研究结果,认为华东航空学院内迁较好”。后经国务院及高教部批准,华东航空学院内迁西安,改名西安航空学院,发展规模由原来的3500人增加到5000人,并要求于1956年9月1日按时在西安开学。寿院长当时就宣布,从现在起停止南京卫岗的基建,在保证做好当前教学工作的同时,立即着手迁校的一切准备工作。

至此,波澜壮阔的“华航西迁”拉开了帷幕。

二、深入沟通,细致思想工作聚人心

原华东航空学院第二届毕业生合影

华航整体西迁,谈何容易!

首先,大多数人思想毫无准备。1952年,随着南京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三校的航空工程系合并成立华东航空学院,教职工才弃家离亲从被称为“天堂”的杭州、上海迁到南京,先是“寄身”在南工,一年后才迁入卫岗的华航新址。四年两次搬迁,安定不久,又要西迁,大家心情都不舒畅。当时大部分教职工(包括留学回国的名教授)都是中青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事业有成、生活安定,突然要背井离乡举家迁徙到陌生的“缺米少鱼”的大西北去,思想上一时难以转弯。

其次,真要搬迁,具体问题也不少:年老的父母能否适应西北环境,家属的工作怎么安排,小孩上学怎么办,家具等坛坛罐罐怎么长途搬迁……总之,困难重重。

果然,西迁的消息在教职工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反对和不理解之声充斥校园。一些人认为,航专有困难不同意西迁,难道华航就没有困难吗?一些人提出,华航的新校舍竣工不到一年,就让我们从大都市迁到大西北,难道一流大学只能在西北的西安建成吗?还有一些人认为,像这样大的举措为什么不经商议就匆忙做出决定,是否太过草率。一时间,抵触情绪和反对之声此起彼伏。

虽然西迁的方案已经得到了学院领导和一些老教授、著名学者的理解支持,但如何统一大家的思想,调动教职工西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了摆在寿松涛院长推动西迁工作的头等大事。

在向全院师生报告时,寿松涛院长提出了华航西迁的四条理由:一是国家要加强西部建设,首先要加强教育,我们应该为国家勇挑重担;二是西安地区就要建设新的飞机制造厂和航空发动机厂,还有一批航空科研单位,我们在西安办学可以就近与他们联系、合作,既有利于国防建设,也有利于我们学校的发展;三是西安离延安很近,延安长期以来一直是党中央所在地,在西安可以更好地学习和传承延安精神;四是已经征求了老教授们的意见,得到了他们大多数人的支持。虽然,将学院从富饶的东南迁到落后的西北,困难和阻力很大,但是再大的困难经过艰苦的努力都是可以克服的。

在全院教职工大会上,寿松涛院长又直面西迁带来的巨大困难,要求教职员工服从国家的整体战略部署,反复强调将学院迁入西安地区的航空工业基地后,会给航院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以努力提高全院人员的思想觉悟,争取大家对西迁的认同。

除大会动员外,寿院长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此,他专门召开了全院党员大会,要求党员从党性的高度认同西迁的重大意义,为广大群众做出榜样。他不辞辛苦,一家一户地登门拜访教职工,不遗余力、苦口婆心地从党内到党外,从职工到家属,做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工作,要求大家服从大局,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排除一切困难,完成学院整体西迁的任务。由于寿院长一贯深入群众,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再加上他耐心细致的宣传和说服,华航西迁终于得到了大多数教职员工的理解和拥护。

为了取得全院学生的认同和支持,寿院长同样苦口婆心地向他们做解释工作,希望他们服从国家和学院的长远利益,赞同并跟随学校一道西迁。在他的一再努力下,这一举措终于得到全院上下绝大多数人的拥护。院学生会为了表示拥护学校西迁,还组织了“南京—西安”象征性接力赛跑,一些同学从南京中山陵出发,时而乘车,时而徒步,历时半月余终于抵达新校址——西安。

在全院上下统一思想的过程中,与其说是寿院长用大局观和党性原则说服了大家,不如说是他的个人魅力感染了大家。正是他对党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献身祖国航空事业和创建名牌大学的精神和信心,才把一个人的理想变成了集体行动,完成了华航西迁的历史性壮举。

在寿院长的带动和感召下,全体华航人受到了一次“航空报国”信念的洗礼,他们在心灵的叩问和选择中坚定了自己一生的理想和追求,感人事迹层出不穷。

比如华航年轻教师顾松年,老母脑溢血卧床,得知独子即将远去千里外的大西北,总是辛酸落泪、抽泣着对儿子说“我再也见不到你了”,但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顾老师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西迁。1957年3月,顾母再度脑溢血,当顾老师赶回南京时,顾母已神志不清,无法给独生儿子一句临终的嘱咐。假期短促,顾老师不能长留医院伺候,当他返回西安途径蚌埠时,母亲撒手西去。顾老师生未能尽孝,未能送终,心如刀绞。

迁至西安后,寿院长依然坚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不断鼓励师生克服困难,保障了学院的平稳过度和有序运行。

迁入西安的前两年,师生们生活依然非常艰苦,特别是1956年八九月间,西安连下了一个月的雨,气温下降,加之基建仍在进行,道路还未修好,雨水泥泞中一不小心就会滑到……这些困难,绝大多数师生都在努力克服,但在部分新生中产生了一些怨言。11月底,在教室男厕所的门上发现了一首打油诗:家住上海市中心,为了事业来西京。天气寒冷过不惯,一心只想当逃兵。寿院长知道后说:西航看是表面平静,但“内火不清”,要很好地做工作。就在之后不久的一次全院同学大会上他讲了这件事,他并没有批评或责备这位“诗作者”,而是满怀热情、正面地对这一首“诗”逐句地做了分析,进行了积极的引导。他说:第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位上海来的同学,上海学生见多识广、聪明灵活,我是很喜欢上海同学的。这第二句说明他的事业心很强,热爱航空事业,毅然来到西安,应该受到表扬。这第三句是遇到了困难,气候不适应,生活不习惯,这是实际情况,是完全能够理解的,这说明学校在帮助同学克服困难上还做得不够好,应该检讨。这第四句想当逃兵就不对了,我建议改一个字,把“逃”字改成“尖”字,就是“一心只想当尖兵”,要当克服困难的尖兵,当发扬延安精神的尖兵,当继承革命传统的尖兵,当支援大西北的尖兵。讲到此,全场同学热烈鼓掌,因为院长的报告正面引导、幽默感人,说到他们的心上了。

寿院长就是这样既见微知著,善于发现问题;又耐心细致,善于回答和解决问题,这正是后来西工大“管理育人”工作的率先垂范。华航也正因为有寿松涛这样的一批领导干部,虽然千里搬迁,遇到诸多困难,但很快稳定了教学秩序,并出现了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


原华东航空学院教学大楼

三、身先士卒,师生艰苦奋斗创奇迹

1955年,西迁的决定一下,寿松涛院长便带领华航师生立即行动起来,投入到紧张的西迁筹备中。寿院长亲自到西安勘察新校址,筹划征地和建设。学院迅速成立了西航筹备处,由周奎任主任,立即率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奔赴西安,启动新校园的建设工作。

从零开始建设搬迁新校园,谈何容易!自文件下达到搬迁仅有一年时间,从选址、建新校舍到搬迁、安装设备,学校和家庭举家迁移,家属的工作安排、孩子的上学……工作量何其巨大。基建方面,新校址近千亩地原是一片坟地,要从人工探墓开始,边设计边施工。第一期工程先要完成教室、实验室、办公楼、宿舍、操场、中小学幼儿园、辅助生活设施……设备方面,有2台先进的精密风洞,庞大的航空发动机试验台,符合航空要求的冷热加工工艺实验室,基础课实验室,教学实习的机工厂,教学办公和生活用的桌椅板凳床、锅碗瓢盆炊事用具……人员方面,教师干部、工厂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医务人员、保卫人员、绿化技工、炊事员、理发师、后勤工人、家属孩子;此外,还有银行、邮局、商店等职工。总之,正如寿院长所说,除了监狱以外,一切具备。这一切工作,都要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在寿院长的领导下,全体建设筹备人员众志成城,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克服了重重困难,从1955年8月施工单位进入,到1956年夏天,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在西安城西南角规划的千亩土地上建起了7万多平方米的教学和生活用房,建成了一所初具规模的新校园。

为了保证如期开学,安装、调试、准备实验设备也是校区筹备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又重要的工作,教职员工为此日夜奋战,付出了极大的辛劳。由于当时国家经费投入有限,教师们在设计筹建新实验室时,坚持边建设、边完善、边提高。航空发动机系在建设引气、冲压喷气发动机实验室、燃烧实验室及发动机试车台时,开始消音装置尚未完成,每做实验噪声震耳,学校周围均受干扰,而教师与实验室人员常年在实验室工作,即使带上耳罩,也仍然如五雷轰顶,震耳欲聋,久而久之听力减弱,有人甚至终生丧失听力。

风洞是航空工程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基本实验设备,能否如期开出实验课程,事关重大。由于造价高、体积大、性能要求严,旧中国仅有3台风洞,华航拥有其中的2台。搬迁时分装60余大箱,风洞实验室教师、实验人员、工人师傅们硬是靠双手一件件搬上搬下,把两台风洞运到学校,接着又抓紧安装调试,预做试验,终于如期开出所需的全部教学实验课程,并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研究生培养教育及时提供了实验手段,两台风洞在学校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暑假,寿院长带领华航师生员工和家属约5000人到达西安,实现了从教师到后勤员工的全面搬迁。1956年9月1日,西安航空学院正式开学,高质量胜利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给华航西迁的任务。

1956年夏季招收的新生录取通知书写着,祝贺你被华东航空学院录取,请到西安航空学院报到……当年招收的大多数都是苏杭、沿海一带的新生,到西航9月1日开学,1000多名新生竟没有一个缺席迟到!

西迁为师生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入驻西航新校区的初期,面对仍旧艰苦的条件,广大师生在寿院长的带领下,一边辛勤工作学习,一边继续艰苦创业。

因为西安缺少树木,绿化较差,寿院长就嘱咐总务部门,在对校园绿化做了认真的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安排从南京等地购买了大批雪松、法国梧桐等花木,整整装了6节火车皮运来西安。不仅校内,友谊西路道路两侧伞盖似的漂亮林荫都是师生们洒下汗水栽植的劳动成果。

校园里因为施工而道路泥泞,没有运动场。学生便开展义务劳动,每天课外活动体育锻炼时间就来修运动场,不但用双手建成了规模不小的运动场,也形成了参加义务劳动建设母校的良好风气。大家后来在图书馆、游泳池的建设中都流下了汗水,还为兴庆公园的建设做出了贡献。而寿院长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劳动,以身作则,与大家谈笑风生。

慢慢的,一座“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硕果累累”的园林式校园矗立起来。在“开辟新校园、兴办新专业、发展新事业、开拓新领域”的指引下,学校办校治学各项事业也稳步发展,从华航到西航,学校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仅仅两年便奇迹般地恢复和筹建了8个专业,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师资队伍迅速扩大,特别是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招生规模成倍增长,由1955年的540人猛增为1956年的1236人,1957年又招收810人,在校学生总数达到3235人。

1957年10月,在华航西迁一年后,为创建一流国防工业大学,在寿松涛等各级领导的努力和支持下,西安航空学院又与西北工学院合并成立了西北工业大学。至此,华航,这所建校于紫金山下的航空高校,在三秦大地上开启了崭新的发展历程。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为特色的国防高等学府,深深地扎根在祖国西部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