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航天学院创建人之一:谢安祜

——

来源:党委宣传部

谢安祜( 1911—1990),江苏武进人,航空航天发动机专家和教育家,西北工业大学成立初期著名的八位二级教授之一。

西工大航天学院创建人之一:谢安祜

从教一览

谢安祜193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学院铁道机械系,1937年至1938年在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训练班(研究生班)学习。1939年谢安祜在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任助教期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第七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但因欧洲战火不息,改赴北美留学(与郭永怀、钱伟长等人同届)。1940年至1941年谢安祜在加拿大多伦多学习,1941年转入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

1944年至1946年,谢安祜在美国诺伊顿大学航空工程系任助教、副教授。1947年初返回祖国,在国立中央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易名南京大学)航空工程系任教授,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当时为学术前沿的“喷气推进原理”。从1948年秋至1952年夏,他一直担任南京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

1952年秋全国院系调整,南京大学、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三校的航空工程系在南京组成华东航空学院,谢安祜任航空动力学教学小组负责人。1956年,华东航空学院西迁成为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西安航空学院和西北工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他和王宏基教授一起筹建了七系(航空发动机系),并担任副系主任。除了行政工作,他始终坚持教学,讲授高等数学、实用气体动力学和叶片机。

1956年,谢安祜加人中国共产党。1959年,他受命和另两位教授一起创建八系(导弹工程系,后易名为宇航工程系),并担任火箭发动机教研室主任。

进步教师

谢安祜为人坦诚,富有正义感。1947年他留学回国时,正值国民党在军事上开始失利,社会上腐败盛行,通货膨胀,民不聊生。他不满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对地下党领导的中央大学学生运动表示理解与同情。当学生们为参加“5-20”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游行在学校操场集合时,作为进步教授之一的谢安祜也去看他们,并谈话表示支持。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大学在共产党领导下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谢安祜都积极参加。教学工作中,他认真负责,看到助教人少事杂,他尽量自己多做些,以减轻助教们的负担。鉴于谢安祜在群众中很有威望,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时,他被任命为校务委员。

开创奠基

谢安祜在西工大七系任系副主任期间,主管教学,他竭尽全力狠抓教学。他既重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又很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五三级学生班班长回忆说,当时有一批年轻教师指导他们班的毕业设计,个别教师不负责任(每周只来教室一两次,且看一眼就走)。为此,同学们就向系里反映,谢安祜得知后,马上约谈了那位老师,使那位老师的教学工作有了明显的改进。除了负责系里的工作,他尤其为航空发动机专业的建立做出了开创性、奠基性的贡献,并使该专业与相应的教研室迅速成长。

1957年,学校领导高瞻远瞩,从五系(飞机系)和七系(航空发动机系)等系分别抽调多名年轻教师和学生去北京航空学院学习火箭专业,同时成立了八一研究室(动力研究室)。1958年,学校又从五系、七系等抽调几届部分师生(包括五五级一些学生)进入该研究室,开始研制西工大第一枚探空火箭。1959年,学校正式成立了八系(导弹工程系)。为了尽快出人才,当年三年级、四年级一个小班从七系转入八系。早在八系建立初期,谢安祜和许玉赞教授、陈士橹副教授分别从七系和五系调入,被寿松涛校长称为“三个老母鸡”的三位专业负责人,在建设和发展(导弹工程系、宇航工程系)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中流砥柱作用。谢安祜也不负众望,孵出了小鸡——创建了火箭发动机专业,担任教研室主任。

严师益友

和我国老一代学者一样,谢安祜治学态度严谨、严密、严格,对工作极其认真,一丝不苟,且秉性耿介、不苟言笑。初次和谢安祜接触,也许会感到敬畏,不可接近。确实,谢安祜对年轻师生要求严格,遇到问题绝不含糊。这里可举一例:一次,谢安祜检查他所指导研究生基础课(数学)的学习情况,问学得如何,一位研究生不经意(也是习惯)地回答说“稀里糊涂”。这可把谢安祜急坏了,马上严厉地说,“国家急需人才,你们有这样好的学习条件,必须珍惜,一定要学好……”这件事给这位20岁出头的年轻人震动很大,他也充分理解谢安祜的良苦用心,从此以后就更加刻苦扎实地学习,同时说话也开始注意,不再任性。但和谢安祜接触稍多一些就知道,谢安祜待人宽厚善良,没有一点架子,同时十分关心爱护年轻师生,许多例子说明了这一点。还是在七系时,有次开师生座谈会,有把椅子脏兮兮的没人愿坐。谢安祜说没关系,这和粉笔灰一样,我来坐。到了八系,谢安祜对年轻教师说,你们想要学什么课程,我可以给你们讲授。谢安祜也经常深入教学、科研一线。有段时间年轻教师正在热火朝天地研制探空火箭(1959年发射成功),那时一穷二白,大家不等不靠,没条件就创造条件上。为了抢时间,经常是昼夜设备不停,人员轮换。一次,几个年轻教师正在用自己制造的设备往探空火箭发动机内壁涂绝热材料。谢安祜看到后,高度赞扬了他们自力更生、土法上马的精神,对他们不怕困难、自己动手解决技术难题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对年轻人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多年后仍记忆犹新。谢安祜多次来教室检查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还到本科生论文答辩现场评述指导。为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谢教授还鼓励本科生参加火箭模型科技小组。一位学生(后来成为他的研究生)清晰地回忆道,有一次,谢老师像长辈一样牵着他的手,带他去七系争取他们的协助(最后我们去咸阳原西北工学院所在地成功地进行了火箭模型试飞试验)。还有一件小事,也充分体现了谢安祜不以老教授和恩师自居而平易近人的一面。那是在1969年左右,谢教授的一名研究生(已留校为老师)在校农场大田班劳动(当时校内原家属宿舍北7到北15为一片麦地,此外还有鱼池)。有一回,鱼池收网捕到很多鱼,那名研究生也分到一条(约有2~3斤重,那时新鲜活鱼可是难得的食材),就随即送给了谢教授。谢教授夫人彭少珍老师(武汉人)也是烹调高手,没想到她做好可口的红烧鱼之后,谢教授又盛了一碗中间一段最好部位的鱼,回送给了那位研究生了,为此这位研究生很不好意思,也深受感动。

谢安祜学识渊博,阅历丰富,早被高等教育部批准为研究生导师,并于1961年招收了三位研究生:杨梅生(论文题目《固体火箭发动机不稳定燃烧》),陈福连(论文题目《液体火箭发动机在大干扰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济口赵嵋麟(论文题目《波纹板连接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强度计算》)。1962年,西北工业大学成立了第一届列入教育部全国统一招生计划的研究生班(全校20名),谢安祜招收了两名:陈越南(论文题目《液体火箭发动机的高频不稳定燃烧》)和汪亮(论文题目《液体火箭发动机喷管喉部的传热分析》)。1963年,谢安祜还招收了一名:葛李虎(论文题目《火箭式飞行背包发动机研究》)。后来,这些研究生大多成为火箭发动机专业的骨干教师。唯一不在高校工作的葛李虎则是航天部有特殊贡献的部级专家,先后任某型号(其衍生品即长征2,3,4号运载火箭)和另一型号(相应为长征5,6,7号)一、二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副主任设计师和早期主任设计师。葛李虎研究员回忆说,谢教授原先给他拟定的题目是“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头部设计与燃烧稳定性研究”。虽因故改题,但谢教授当初提出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对他后来几十年的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与帮助。

令人叹惋的是,后来谢安祜身体有恙,逐渐淡出了他所热爱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即便如此,谢安祜始终牵挂着年轻教师的成长,仍十分关心学术动态(例如关注着激光武器的发展),还特别重视理工结合,对校内应用物理系的建设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教学大师

这里再讲一些谢安祜给本科生讲授“液体火箭发动机原理”的逸事。为了尽早培养出我国自己的火箭技术人员,当时八系实施了“三四五一锅煮”的措施,也即三、四、五年级学生由同一个教师上专业课。不言而喻,对我们这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和高年级学长在一起听课,本来已经很得意了。又听说,讲课老师正是我们慕名已久的谢安祜教授,那种兴奋之情真是难以言表。

那时新华书店和校图书馆已提供有美国的《火箭推进》和苏联的《火箭发动机原理》等影印版、原版和中译本书籍。此外,系里也有基于苏联专家讲课笔记整理成的内部讲义。但谢安祜另辟蹊径,自成体系(从这点上说,谢安祜是国内开设“液体火箭发动机原理”课程的先驱者)。谢安祜学富五车,每堂课上他给我们讲授的“一杯水”内容,正源于他“一桶水”的知识储备。因此,他讲课总能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并唤起我们的求知欲。翻开珍藏的听课笔记本,谢安祜当年给我们讲课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宛如昨天。

以“液体火箭发动机原理”第一章绪论为例,谢安祜首先开章明义,阐明学习目的概括为学后解决的问题,如已知推力等参数计算发动机的尺寸等,交代所用知识,然后展开依次讲述。最后为了引导我们独立思考,养成读书、自学的习惯,激励我们关心国家大事,他给我们出了四道思考题,后两道是:①苏联多次发射的地球卫星、宇宙飞船和弹道火箭的意义如何?技术上的成就如何?②我们的雄心壮志。

谢安祜数学功底深厚,讲起课来总能用简明的数学语言,推理缜密,论证充分,结论明确。这在第三章燃烧室参数计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谢安祜在“圆柱形燃烧室参数间的主要关系式”一节中,给出基本假设,针对一元流运用四个基本方程来求解,推导过程中步步深入,引出许多概念和基本关系式。然后不失时机地让我们课堂讨论,原来,燃烧室末端速度表达式的根号前有正负号,谢安祜便以讨论互动的方式,启发我们一起思考,如何取舍,并解惑释疑,最后让大家明白了取负号的道理。再如,谢安祜在阐述“圆柱形燃烧室的临界状态”时,又顺势引出热力喷管的概念,并对两者加以比较。因概念清楚了,参数的变化及相关性也初步了解了,一些结论也自然就印在脑海了。如圆柱形燃烧室的极限是半热力喷管燃烧室,其他燃烧室一般都可当作压燃烧室等,同样,本章结束,谢安祜提出了复习要求,还给出七道独具匠心的思考题。

值得一提的是,课程结束,为了让我们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为了检验学习成果,谢安祜给我们布置了一个大作业:在已知推进剂、氧化剂剩余系数、燃烧室压力和喷管出口压力的前提下,设计一台地面推力为25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考虑到学生们时间有限,他帮我们梳理了详尽的计算步骤,并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书籍。谢安祜特别强调,参数的选择与设计者的经验以及掌握现有统计资料的多寡等因素有关,勉励我们,原理课学习只是开始,还要到工程实践中去历练。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谢安祜给我小班讲授数学(重复函数等)和专题的情景。他讲课仍是那样深入浅出,执简驭繁。以固体火箭发动机不稳定燃烧课题中的燃烧过程来谈,响应着燃烧表面的微小压力(P)变化,固体推进剂生成燃气离开燃烧表面的速度(V)也必然有微小的变化。两者间有一定的关联,但非同相位,故用其复振幅的比值来表示。于是,Y=V/P即被定义为燃烧表面声导纳……一言以蔽之,听谢安祜教授讲课乃是一种享受,听了这次,又盼着下次。既增长了知识,又初步学到了自学、做学问的方法,也更加坚定了有的学生立志当教师的心愿。

深切怀念

谢安祜教授为我国航空工程教育、创建航空和宇航工程系以及航空和火箭发动机专业、指导研究生培养青年教师等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同时也为西工大火箭发动机专业硕士点和国内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博士点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此外,在当时“航空活塞式发动机”还是主流课程时,谢安祜教授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喷气推进原理”课。后来,谢安祜教授又与时俱进,在国内率先用自己的讲稿为本科生讲授“液体火箭发动机原理”。为了这一切,谢安祜教授尽心竭力,无私奉献。作为他的学生受益终生,难以忘怀。

(执笔:汪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