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西部的航空教育家:季文美

——

来源:党委宣传部

季文美(1912—2001),浙江义乌人,工程力学家与航空教育家。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36年获意大利都灵大学航空工程博士学位。1937年回国。从事航空教育、科学研究以及高校领导工作60余年,在工程力学领域长期从事振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是国内非线性振动理论、挤压油膜减振机理和转子动力学研究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也是西北工业大学振动学科带头人和最早的博士生导师之一。编译和著述的十多种力学教材及著作,多次再版,供不应求,为全国著名大学所采用。几十年在力学和航空教育方面潜心研究与实践,构成了系统先进并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几代学生。关于发展中国航空工业和西部大开发的宏观研究和建议,受到国家高层领导的重视,推动了航空工业的发展。倡导并创建的西北西南科技协作中心,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开辟了一条新路,在推动中国与国际航空学术交流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及终身名誉理事、国际航空科学理事会(ICAS)学术委员会委员。在第20届国际航空科学大会上被授予“莫里斯·鲁瓦奖”。曾被航空航天工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劳动模范、优秀研究生导师等称号,被美国工程学会联合会载人世界《工程名人录》,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情系西部的航空教育家:季文美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华东航空学院西迁60周年了。新中国诞生不久,国家就成立了北京航空学院和华东航空学院,两所代表国家航空工程教育最高水平的学府,一南一北,遥相呼应,表明了中央发展航空工程教育的坚定决心,翻开了航空教育崭新的一页。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布局的重大调整,华航于1956年整体搬迁西安,成为今天西北工业大学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季文美先生作为华航著名教授并兼任基础课程委员会主任和副教务长,坚决拥护中央决定,随华航迁到西安,并说服大家一起来到大西北。季先生的率先垂范,带动和影响了一批外地教师安心在西北工作。从此,热爱大西北,心系大西北,扎根大西北,献身航空工程教育,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众多栋梁之材出自先生门下

季文美是我国航空教育家和力学家。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与他同届毕业于交大的钱学森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交大的本科教育是世界先进水平的。”同年季文美考取公费留学,1936年获意大利都灵大学航空工程博士学位。1942年起,历任交通大学教授、航空工程系主任、总务长等职。在交通大学、华航、西航以及西工大,季文美都居著名教授之列。

季文美作为很高水平的专家、教授,涉足力学领域众多学科,先后讲授过应用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振动理论、非线性力学、工程控制论等十多门课程。由于他造诣甚深,博学多才,经验丰富,讲课层次分明、概念准确、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凡在他门下受业者无不表示钦佩。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顾诵芬回忆了聆听季先生讲课的情景:“我是1947年入学交通大学航空系,当时二年级的应用力学和材料力学都是季先生亲自上课,听他的课无疑是一种享受,而非负担。每堂课他总是开宗明义,说明要讲哪些内容。在讲课时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满黑板写公式,而是说明问题的性质和处理的方法。结束前必把这堂课的要点点出来,然后开出应做的习题清单。”顾诵芬院士还列举了自己在设计我国第一架喷气教练机中运用季先生所教理论的实例。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庄逢甘深情地说:“季文美教授是我最崇拜的一位老师。大学期间我学过他教授的热力学、内燃机和航空发动机课程,他的谆谆教导使我信心百倍地踏进了航空航天科学的大门。”

季文美先后编著了十多种教材,内容充实,逻辑严密,文辞洗练,将先进理论和科学成果融入其中,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他在1947年编译的《材料力学》和1950年编译的《应用力学》,被高等学校广泛采用,一版再版,新中国成立前后畅销不衰,20世纪后期在日本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仍有销售。季文美的学生、西工大博导方同教授分析了个中原因:“关键就在于他的编译过程中,不仅保持了原书的精华,还在文字上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使得编译后的书更通顺易读,引人人胜。”

季文美认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从师资队伍、图书设备、组织管理、学风建设等多方面下功夫,而其中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建设。1960年前后,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指引下,教学秩序已相对稳定,迫切要求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许多门新课需要开出。时任西工大基本理论研究委员会主任的季文美为此做了认真的准备。他先在座谈会上听取了几十位青年教师反映的意见和希望,又十多次去听了他们所开的新课,然后总结了他们讲课的优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他给全校青年教师做了题为《同青年教师谈谈讲课、备课和自学》的报告。讲稿主要内容在1961年11月27日至1962年1月25日《光明日报》上发表,分三次连载。当时有些学校将这三篇文章作为学习资料印发给教师。

1960年,季文美组织30多名骨干教师开展基本理论研究,围绕振动、轨道、板壳、材料、高温结构强度、空气动力、精密工艺等十多个学科领域,汇集分析最新的科技信息,为以后大面积开展科学研究准备条件。1962年参加制订我国十年科学发展计划,草拟了非线性振动学科的发展规划。季文美是我国最早的研究生导师之一,1962年就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他主持开办了研究生班,并为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讲授非线性振动、工程控制论等课程。“文革”前他带出的许多研究生已很有成就。中科院院士朱位秋、工程院院士徐德民等一批科研骨干都来自该研究生班。季文美还是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也是西工大一般力学专业唯一的博士生导师。1982年,刚迈人古稀的季文美出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百忙之中仍精心策划组织各个指导小组,致力于博士生的培养,先后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优秀博士,其中以孟光、程崇庆、何国威三人最为突出。他们后来都曾去国外继续深造,都在国内获得过国家基金委员会颁发的杰出青年基金。如今孟光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任副院长,程崇庆在南京大学任副校长,何国威仍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兰利研究中心( NASA Langley ResearchCenter),并兼职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他们都已成为所从事科学领域中的领军人物。

季文美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力学专家。他长期从事振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是国内非线性振动理论、挤压油膜减振机理和转子动力学等方面研究最早的倡导者之一,是西工大振动学科的带头人。季文美在20世纪60年代初担任学校基本理论研究委员会主任期间,就开始组织信息论研究,他的远见已被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所证实。季文美进行科学研究,既密切结合实际,解决航空生产中的问题,又重视理论探讨,撰写和发表了大量高质量论文,其中多篇发表在《力学学报》《应用数学与力学》《国际航空》等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上。季文美注重增强学校科研实力,1984年主持成立了无人机研究所。该所到20世纪末发展成全国最大的无人机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季文美重视科研还体现在学报的建设上:1982年他任西工大校长,1983年《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1984年以后它一直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被《国际航空航天摘要》(IAA)每年不间断地报道的大学学报;从1986年起,《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每期不间断地被美国《工程索引》(EI)所报道,论文摘引数量居国内高校前列;1990年以来是《工程索引》报道的两所中国大学的中文版学报之一。

系统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季文美从1942年在交通大学任教授起,在高校执教近60载,并先后担任了西安航空学院副院长,西工大教务长、副校长、代校长、校长和名誉校长等职,在长期的教育管理、教学实践以及理论研究中,形成了系统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大批高质量的人才。为了开拓人类的知识领域和促进国民经济建设,教师应该进行科学研究。但科研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提高教师理论研究和应用已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条件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有的学校在已能保证培养人才质量的前提下,提出以科研为主的口号是合适的。教学和科研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但在具体安排上是会有矛盾的。除非科研课题特别重要而进度又非常紧迫,一般应首先保证教学。

第二,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抓好基础课(包括专业基础课)教学。在1978年召开的国防工业高等院校教授座谈会上,季文美对如何提高基础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二是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好的基础课教师的潜力;三是鼓励专业课老师担任基础课教学工作;四是实行基础课校际统考,全国统一命题,同一日期进行。当时,《光明日报》做了报道。这些意见对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教学大纲要有一个教学的“基本要求”。1962年原高等教育部在南京召开的教学大纲会议上,季文美提出了在教学大纲中应该有一个教学的基本要求,学完一门课程能否达到基本要求,是这门课程能否及格的标准。基本要求明确要点、突出重点,使教师便于掌握,对教育质量的评估也有具体的依据和明确的标准。全国理论力学教材编审委员会首先采纳了这一建议。此后,其他课程的教学大纲也采纳了这个建议。这使教学大纲在质上有一个飞跃,是对教学大纲的一大改革,也是对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作用上的战略性建议,得到了国家教委的充分肯定和推广,在当代中国高校教学工作中一直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四,在国内率先提出教师教学水平的评审方法。季文美设计了反映主讲教师教学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的评审表,并在教学实践中反复研究、试用和修改。表中不仅分别列出了评审和调查的项目,而且还拟定了每个项目的指标和评分标准。通过这样的评议对一位教师所任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仅能从备课、教授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和学生反映等方面做出定性的评语,而且能用数字来表示这位教师所任课的总的教学水平。这样,各位教师之间、各门课程之间,就有一个非常方便的互相比较的标准。让学生和由系组织的教师分别填写教学情况调查表的方法,在西工大试行了八个学期。实践证明,教师和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也就是说,调查表上反映的情况,同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的情况大体一致。教师教学水平评审方法引起许多兄弟高校的极大兴趣,认为“评审办法的提出是一个创举,十分值得重视”。该评审方法很快被《高等教育管理》等专著所引用。

第五,着力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为了加强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20世纪80年代初,季文美领导了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教学改革。为保证改革顺利进行,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选择有创新精神、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改革试点,坚持自愿,不强求;二是改革中减少的课时,在记工作量时仍按计划时数计算;三是对改革中成绩显著的教师,选拔到全校教学经验交流会上交流,在评选教学优秀奖时予以优先考虑;四是改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智慧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改中普遍实行了启发式教学,讲清思路,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季文美强调:我们既要“弟子三千”,也要“七十二贤”,因材施教,注重拔尖人才培养。学校在1985级新生中选拔德智体较好、学习成绩优异、智力超常的学生组成教改试点班,用五年半左右的时间,将本科和硕士生课程打通安排,提高教学难度,加快教学进度。现在教改试点班已发展成为教育实验学院,本硕连读常态化。

季文美在担任西工大副校长、代校长和校长期间,为拨乱反正,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开创学校新局面,殚精竭虑。他领导制订了西工大“七五”发展规划,提出了把学校办成“以工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第一流综合大学,位于全国重点大学前列”的发展战略目标;在专业(学科)建设上,要打破部门所有制,在保证军工专业人才需要的前提下,扩大专业面向,服务社会;要发展横向联合,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季文美和广大教职工卓有成效的工作,使西工大以其雄厚的实力和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贡献,经国家计委、教育部、国防科工委批准列入“七五”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所高校之一。全国人大原教科文卫主任委员朱开轩说:“季文美为把西北工业大学奠定为国内外知名大学过程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为后人所怀念和敬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几十年来,季文美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西工大学子。历届毕业生以其“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的“三实”作风和改革创新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并在多次校际测评和社会评估中,学生质量均名列全国高校前茅。毕业生们用在学校打下的扎实的学业基础,发挥聪明才智,奋力拼搏,献身国防,在完成一项项国防重大研究和工程项目中成长成熟起来,成为本行业、本领域以及国家重大专项中的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构成了国家国防科研领域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被誉之为独有的“西工大现象”。

2011年5月31日,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教育改革”项目调研组慕名来到西工大,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专题调研。十多位院士、专家对学校办学理念和有效举措予以高度评价,对众多校友在国防科技领域的杰出表现表示衷心的敬佩。

国防科技领域里“西工大现象”源于众多西工大校友的杰出表现,这里面大多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西工大学习生活过的学生,他们都曾或多或少地受到季先生教育思想的熏陶和濡染。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国防科委主任、中国商飞公司董事长的1978级校友张庆伟说:“季先生虽然没有直接授业于我,但他作为学校主要领导,所制定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所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却使我们直接受益。这些年来,自己能在工作上取得一些成绩,与在校时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形成的‘三实’作风是分不开的。”

扎根大西北的航空发展战略专家

华航西迁,季文美正值40多岁的中年,直至90岁病逝,他把后半生的宝贵年华和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大西北这片热土。他曾经语重心长地对同志们说:“我一生最为安慰的是,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西北建设,华航迁校时不仅自己积极响应、身体力行,而且动员说服其他同志一同来西安。来到西安看到西北地区人民贫穷落后的面貌,心里一直不安,总想在有生之年为西北人民做些实事。”1983年7月1日,季文美以71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可以说,季文美来到西安后,一直围绕“发展航空、开发西部”这条主线做着开创性的工作,并为之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卓有成效地奋斗了几十年。从1983年开始,季文美结合全国和西部的实际,致力于航空事业的宏观研究。他连任两届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并担任西北西南科技协作中心首任董事长,为发展新中国航空工业和西部大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航空学会认为季文美“为繁荣和发展我国航空科技事业,呕心沥血,贡献卓著”。

1983年和1993年,季文美与多位资深专家一起,联名给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写信,呼吁立即着手研制中国自己的干线飞机,并做了大量的分析和实证研究。进入21世纪,中央正式启动了大飞机工程。2003年11月,国家大飞机项目论证组开始调研和专家论证;2007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2008年5月,肩负着自主研制中国大型客机重大使命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成立,至此中国大飞机研制正式紧锣密鼓地全面展开。

20世纪90年代初,季文美提出酝酿已久的“开辟空中丝绸之路”和“加强航空支农”的建议。开辟空中丝绸之路,其目的是加强新疆等西部地区与中东的物资交易和经济往来,以此推动西部地区稳定与繁荣,带动国产运输机的发展。国内十多种报刊予以详细报道,引起很大反响。为了做好“西部大开发”这篇文章,季文美在不同场合呼吁要根据西北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的特点,利用航空进行人工降水、飞播林草、护林防火、防治病虫害,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并提出按大区设立通用航空局的构想。季文美关于“大量利用航空加快西部开发”的建议,作为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建议,提交有关部门研究,并被列为陕西省政协八届四次会议重要提案,进行协商落实。季文美还十分重视在全国普及航空航天科技知识,曾与130名航空专家一起给中央写信,建议重视在青少年中开展早期航空航天教育,得到中央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结合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集中的特点,季文美建议在西安建立航空航天博物馆,并进行了艰难的筹建工作。

季文美对国防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20世纪80年代初,西北西南地区的国防厂、所、基地相当一部分位于经济不发达和交通不便的“三线”地区,长期以来信息不灵,技术老化,知识更新缓慢,大学毕业生分不进、留不住。对此,季文美创建了由国防高校、国防大企业和科研院所组成的西北西南科技协作中心,并担任中心首任董事长。该中心是根据“自愿、互利、平等”原则建立起来的民间组织,致力于教育培训、科技协作和成果转化,20多年来,为推进科技进步和提升国防企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协作中心成员单位已经达到20多个,分属原国防科工委的和航空工业总公司、航天工业总公司、兵器工业总公司、核工业总公司、船舶工业总公司、空军工程部等部门,横跨京、晋、陕、甘、云、贵、川等省市,协作中心已经成为跨地区、跨行业、跨学科,产学研一体化的大型横向联合组织。季文美创建的协作中心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被国防科工委领导称赞为“是产学研合作的一个创举”。

在国际学术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季文美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特别是在国际航空界学术交流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4—1992年,季文美任国际航空科学理事会(ICAS)学术委员会委员。他不顾年事已高,积极参加ICAS理事会及学术委员会活动,其中1985年赴意大利参加的审稿会,是中国作为ICAS的理事成员国,第一次派人参加国际航空界高层领导人关于论文筛选和大会议程安排的会议,标志着中国地位的提高。这次审稿会,进一步加强了中国航空学会与国外有关学会的联系,落实了英国皇家航空学会、意大利航空学会1986年来华访问事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8月访英之行。去英国的任务有二:参加ICAS学术委员会(PC)的审稿会,继续争取1992年在中国召开第1 8届国际航空科学大会。当年的形势是众所周知的,经过多方艰辛的努力,终于使第18届国际航空科学大会1992年9月在北京如期举行,季文美作为中方会议主席主持了大会。这是ICAS成立以来第一次在远东召开的科学大会。季文美被国际航空科学理事会理事长B.Laschka誉为“第一等的人物”。

除此之外,季文美还参加了一系列其他国际学术会议。早在1979年8月他率中国航空学会代表团访美,参加美国航空宇航学会( AIAA)在纽约举行的飞机系统与技术会议。回国后在访美情况汇报中建议:要重视聘请外籍休假与退休教授或工程师来华进行为期半年以上比较系统的讲学或指导;择优选派留学生或访问学者,以建立信誉;争取两三年内在中国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他在北太平洋国际论坛第4届会议上做了《中国航空运输具有较快持续发展的条件》的发言,参加了第7届国际复合材料会议。季文美在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任内,还积极促成在国内举行了一系列国际会议:1983年ICF北京断裂力学学术讨论会,1985年国际燃气轮机学术会议暨展览,1986年国际遥感学术会议,1987年第五届国际材料力学行为会议等。

季文美在西安接待过美国陈香梅女士和美国“驼峰飞行员”旅游团。他与在美国的林同骅院士、吴耀祖院士、郑显基院士等友谊深厚,交往密切。

季文美致力于加强航空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第20届国际航空科学大会上被授予“莫里斯·鲁瓦奖”,是第一个获此荣誉的中国人。1999年,他还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

华航西迁60年,季文美做到了生命不息,创造不止,奉献不止,并捐其一生积蓄,设立了“季文美教育基金”,扶助莘莘学子。先生深受广大师生员工和西北人民尊敬爱戴。先生去世后,1985届校友自筹资金在老图书馆前桃李园中为其塑立了半身铜像;在他的家乡义乌工商学院也为其塑立了半身铜像,以寄托广大师生和家乡人民对先生的崇敬怀念之情。

华航西迁因为有像季文美这样的大师级人物的杰出贡献而不同凡响!

(执笔:徐 澄)

主要参考资料

[1]叶金福,姜澄宇.季文美文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小筑,姜澄宇.季文美纪念文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3]郑哲敏.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力学卷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2014.

[4]西工大党委宣传部.难忘的岁月——华东航空学院西迁50周年纪念文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