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西迁精神 续写新时代篇章

——

来源:党委宣传部

“建设大西北!”60多年前,一大批有实力的大学和工厂、数万人由东部迁至西安,壮怀激烈、荜路蓝缕,开启了一个建设西部的风云甲子,赢得了整个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的蓬勃发展,为西部大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迁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但又不只是60多年前那个时代的精神。它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坚毅,有“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的豪情,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风范,它是伟大的家国情怀,亘古恒今,在民族精神的星空中熠熠生辉。

西北工业大学建校并校的三支力量均是在不同历史时期迁至西安。西工大与西迁命运与共,西迁精神自建校以来始终根植于一代代西工大人的血脉之中。

1938年,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在城固县古路坝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的前身之一),保存了中国工科高等教育的精魂,与成都“华西坝”和重庆‘’沙坪坝“并称为抗战时期文化“三坝”,留下了教育救国的佳话。1956年,以一流师资和航空专业闻名大江南北的华东航空学院,听从党的号召,主动请缨从南京整体内迁西安,开辟新校园、兴办新专业、发展新事业、拓展新领域,并在1957年与西北工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对在西北形成我国规模最大的航空生产、教育、科研基地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成就了西迁的辉煌篇章。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的师生们响应国家号召,浩浩荡荡迁至西安,整体融入西北工业大学,绘就了军工报国浓墨重彩的一笔。至此,三源合一,造就了以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学科群为特色的一代名校。西工大培养了6个学科的全国第一位工学博士,创造了研制中国第一架小型无人机、第一台地效飞行器、第一台航空机载计算机等新中国多个“第一”……书写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时间的推移,丝毫未淹没西迁精神的华彩,它历久弥新,光耀着新时代的前行之路。

西迁精神体现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国防大加强,西部大开发等号召,呼唤着有志之士去广阔天地开创一番事业。人民的需要,国家的战略需求,就是施展才干、创新创业最好的舞台。西北工业大学始终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同党的事业、同国家民族的前途紧紧连在一起,育国之栋梁,铸国之重器。一大批西工大人献身国防,“愿意去,留得住,干得好”,在三航领域勇立潮头,蔚然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西工大现象”。在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西工大重点参与了大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10项,更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做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在建国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中,首次亮相的无人机方队全部3个型号均由西工大研制生产,并在建军90周年阅兵中,三型无人机组编独立方队再次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西迁精神蕴含着西部发展的力量之源。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陕西构建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更要深刻领会西迁精神的内涵,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使之成为陕西追赶超越的“能量源”和“助推器”。西北工业大学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陕西建设“翱翔小镇”,是我国首个以“空、天、地、海”无人系统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科教产融”创新示范项目,未来可带动上千亿元产业价值。共建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等一系列平台,组建的鑫垚、铂利特等公司直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已成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源头,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西工大模式”和军民融合的“西工大路径”。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高等教育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历史性机遇。西北工业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这既是一种信任和希望,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我们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加快学科布局,强化人才培养,推进科学研究,促进开放办学,服务国家社会,成为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我们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更需要青年一代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扎根一方热土,用智慧和力量建功立业,把芳华献给最好的时代,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赵媛媛 陆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