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野
汪劲松 张炜|“双一流”建设:用价值塑造践行育人初心
2020-09-03 18:08   党委宣传部

【摘要】新时代,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西北工业大学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构建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要始终坚守“育人”初心,坚持发挥价值塑造的引领作用,把价值塑造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领域,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价值塑造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标准,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双一流 高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关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育人初心,为我国航空、航天、航海等国防科技领域培养了一大批领军人才和行业骨干,创造了人才培养领域独有的“西工大现象”。新时代,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构建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价值塑造位居人才培养体系之首,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构建以价值塑造为核心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准确理解和扎实践行育人初心的重要抓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续写 “西工大现象”的必由之路。

准确理解和把握价值塑造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发展,高校承担着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国际合作交流等越来越多的职能,但不管高校职能如何变化,人才培养始终是中心,这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高校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育人始终是大学的初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的过程就是学生价值观养成的过程。对于高校来讲,立德树人的核心就是将价值塑造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其目的在培养体现时代精神、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因此,无论从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还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以及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来看,价值塑造都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

从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来看,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无论是“服务国家发展”,还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无不体现了其人才培养中的国家意志和鲜明价值导向。比如,麻省理工学院致力于在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培养服务于国家和世界发展的人才;斯坦福大学提出培养学生在未来复杂世界中的领导力;牛津大学明确要“培养各领域的领袖人才和未来的学者精英”;哈佛大学要为社会培养“公民领袖和学科领导者”。可见,世界一流大学都把价值塑造作为培养一流人才的重中之重,通过价值塑造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来看,根据众多中国教育史研究学者的研究结果,1862年创办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和1895年创办于天津的中西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学校的雏形。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及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开端。据史料记载,京师同文馆的设立目的在于培养与洋人交涉国家事务的高级翻译人才,在同文馆历年堂谕中也有“同文馆乃国家储才重地”之类的说法;中西学堂的创办者盛宣怀基于“中国智能之士,何地蔑有,但选将才于俦人广众之中,拔使才于诗文帖括之内。至于制造工艺皆取材于不通文理不解测算之匠徒,而欲与各国絷长较短,断乎不能”的国情,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校”的“兴学强国”的主张,体现了将人才培养和国家需求相结合的价值理念;《奏定学堂章程》将教育宗旨归为“端正趋向,造就通才”,同样反映出了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提出了“培养具有高级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成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四有’人才”“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等人才培养目标。可见,随着国家的发展需求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伴随着社会与文化变迁而不断发展,人才培养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才培养价值理念贯穿始终。

从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只有抓住“立德树人”的关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才能在办学实践中真正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要始终坚守“育人”初心,坚持发挥价值塑造的引领作用,按照“育人和育才相统一,育人是本”这一基本遵循,把价值塑造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领域,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价值塑造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标准,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由“西工大现象”探析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塑造

2011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调研组到西工大调研,高度称赞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历史成就,他们将大批西工大毕业生在航空、航天、航海等国防科技领域的突出表现称为“西工大现象”。“西工大现象”是对80多年来西工大育人成效的高度概括。在“孔雀东南飞”的年代,西工大人扎根西部、献身国防;在出国热潮、市场经济大潮席卷全国的情况下,西工大人坚定理想报效国家,为国防科技事业默默奉献。“西工大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是国家战略需求、学校精神文化和人才培养定位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核心是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塑造。

首先,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是西工大人的首要价值选择。回顾西工大的发展历史,学校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听党指挥跟党走,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1938年,在全面抗战的形势下,由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改组而来的国立西北工学院成立,1950年更名为西北工学院。1952年,为适应新中国航空工业建设需要,华东航空学院在南京成立。四年后,在国家战略布局和支援西北地区的号召下,华东航空学院整建制西迁来到西安,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原“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整体并入。回顾学校历史,西工大三脉汇聚,强强融合,抗战烽火中的坚守、华航西迁的果决、军工人的担当,体现的都是在面对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时的价值选择,也正是这种价值选择奠定了“西工大现象”形成的基础。

其次,独特的大学精神和文化是西工大人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大学文化是大学的重要组成,大学精神又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多年的办学实践,孕育了西工大“公诚勇毅”(“公”,即公为天下、报效祖国;“诚”,即诚实守信、襟怀坦荡;“勇”,即勇猛精进、敢为人先;“毅”,即毅然果决、坚韧不拔)的校训、“三实一新”(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的校风和“五个以”(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办学理念,形成了西工大人扎根西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追求一流、献身国防的优良传统。思考和总结“西工大现象”的精神内涵,我们认为可以用“愿意去、留得住、干得好”九个字来概括。“愿意去”是胸怀祖国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西工大毕业生不图名、不图利,甘于将青春和热血无私奉献给党和国家的事业,愿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留得住”是信念坚定实干精神的集中体现。西工大毕业生不怕苦、不怕累,坚守工作岗位,坚定理想信念,忠于党、国家和人民,脚踏实地,实干担当,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干得好”是追求卓越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西工大毕业生有韧劲、不畏难,始终保持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精益求精,不断突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校训、校风、办学理念和一代代西工大人的优良传统,是对西工大人价值追求的高度概括,也是对“西工大现象”内涵和本质的生动诠释,正是这种价值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西工大人用赤诚的爱国之心、强烈的报国之志,担负起人才强国、科技报国重任,也是“西工大现象”形成的关键。

最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培养过程是价值塑造的主要途径。西工大从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而制定的“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能力和较高水平的知识分子”,到新世纪提出“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身体素质,扎实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合格人才”。进入新时代,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随着不同时期国家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西工大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都把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的价值塑造放在第一位,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这也是新时代延续“西工大现象”的主要途径。

用“六个下功夫”强化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塑造

时代在发展,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关乎国家未来,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高校办学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方向,也是人才培养中价值塑造的核心要求。近年来,西工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功夫”要求,围绕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塑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补足青年学生精神之“钙”。学校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首先,坚持不懈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上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品课程,在实践教育环节深化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有效推动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学生成长奠定思想基础。其次,加强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充分利用延安、照金等陕西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开展革命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最后,加强校史校情教育,用西工大精神和文化帮助学生树牢理想信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将校史校情、大学精神和文化融入各类课程建设中,利用“翱翔名家讲堂”“翱翔学生百家讲坛”等第二课堂的重要抓手和培养平台,引导和激励学生立大志向、上大舞台、做大贡献。

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激励青年学生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学校将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放在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广泛开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成就作为“开学第一课”的主要内容,有效利用重大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纪念日、主题党团日等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学生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等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宣传“史上最牛航空班”(78级5381班:培养出了歼-20总设计师杨伟、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和歼-15常务副总师赵霞)事迹,积极开展“工信楷模”“三秦楷模”陈士橹院士先进事迹宣讲,创作精品话剧《寻找师昌绪》《华航西迁》,利用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和校友的先进事迹教育青年学子,用西工大特有的“总师文化”和“西工大现象”中所蕴含的航空报国、航天强国的家国情怀塑造学生爱国奋斗精神。

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将德育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引导青年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强化教育引导,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发挥报告会、论坛等多种育人平台的载体作用,将德育教育贯穿教学的各环节,贯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多种形式开展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类课程,邀请全国道德模范、人文艺术领域的名家、教育界的大师、社会各行业的优秀典型为学生作辅导报告,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培养良好道德情操。二是注重实践养成,积极拓展志愿服务,推动“十百千万志愿工程”,积极引导学生从身边志愿服务做起,在环保、文化、教育、医疗、互助等志愿服务中帮助他人、收获成长;扎实开展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分别赴甘肃省临潭县、古浪县和陕西省城固县、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云南省红河县等偏远地区开展支教活动,同时助力脱贫攻坚。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学术道德涵养,实施导师质量提升计划,加强导师对学生价值塑造、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引导;依托研究生学术软平台、灵犀学术殿堂等平台,大力开展学术诚信教育活动,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

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不断优化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丰富的知识见识、过硬的本领能力是青年成才的牢固根基。学校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航空航天类、海洋工程类、智能制造类、材料与化工类、能源动力类、信息类、理学类、管理类和哲学社会科学类等9个大类培养,覆盖53个本科专业,有效聚合人才培养资源,激发教育教学活力,赋予学生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支持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积极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构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个性发展、素质拓展”课程体系,注重因材施教,完善学生专业选择机制,拓宽学生多元发展路径。树立“顶天、立地、育人”科研工作理念,将学术前沿和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培育学生,充分发挥高校科研育人优势,通过培育一定数量的科研育人示范团队,广泛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深入广泛开展人才培养大讨论,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完善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布局,推进大类培养大类招生;建设优质教学资源体系,重塑教学新形态新模式;拓展国际交流培养平台,提升学生全球胜任能力;健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夯实学生全面发展基础;深化学生工作机制改革,落实时代发展育人要求;完善科研育人多维协同,推进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等专题进行研讨,制定了以价值塑造为引领的本科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不断完善“三全育人”格局和“十育人”工作体系。坚持将大学生思政工作融入学科教学等体系,持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激励青年学子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奋斗是青春最亮的底色,是青年成长成才应有的精神风貌。学校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以构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为重点,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有道》等就业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未来职业奋斗目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与国防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与企业一起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共建实践基地、联合举办科技创新项目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科技创新需求,接触行业前沿,激发学生为国防科技事业奋斗的热情。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的学习研究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双创课程和平台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科技竞赛,在高水平竞争中培养奋斗精神。

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是青年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也是青年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坚持将综合素质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体育教育、美育教育和劳动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开展“模拟联合国”等活动,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等,举办各类国际交流活动,搭建国际合作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加快体育学科建设,强化体育文化建设,构建师生健康大数据平台,加大体育教学训练及场馆建设投入。精准把握美育特点,科学定位美育育人目标,推动建立校院两级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完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体系,打造“南山艺堂”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品牌,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劳动育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与资助工作相结合,建立劳动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各类专业实践活动,增加校内外志愿服务岗位和勤工助学岗位,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价值塑造蕴含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是一项全面系统的育人工程。要不断强化价值塑造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把价值塑造变成全员育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学生系好“第一粒扣子”,教育引导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终身。

关闭窗口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