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野
创新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方式
2020-01-28 16:34   党委宣传部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运用,进一步增加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网络空间已然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思路,特别是强调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把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作为重要工作,进而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近年来,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传播方式不断拓展、力度不断增强,激发了广大网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潜移默化中强化了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但必须看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极为复杂,由于网络技术自身特点,特别是网络空间的跨国界特征,使得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空前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和风险,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需要强化对网络技术的有效利用,创新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使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网络空间的最强音。

  创新网络传播方式,精准表达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对于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按照网络技术特点,借助于多元化网络互动平台,大力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精准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观点。特别是,要深入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充分利用“双微平台”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列解读专栏,以鲜活的形式将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展现给广大网民,更好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在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凝聚力量上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还需要有理有据反驳网络空间有关主流意识形态的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努力消除各种错误思潮对网民的消极影响,纠正网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理解。各级宣传部门应及时掌握网络空间舆论发展方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专业化水平,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强化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使主旋律更加响亮。

  根据网络技术变革特点,进行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必须充分认识到,伴随网络技术发展,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只有不断创新,其传播效果才能切实得以提升。工作中,我们需要结合网络化境遇中人民群众信息需求新变化,不断调整话语传播方式,利用好“双微平台”等各种新媒体传播手段,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使意识形态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党的新时代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话语体系创新,使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更符合网络社会特点,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根据网络技术变革特点,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使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不断得以丰富、充满活力。这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要求,必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创新网络互动方式,增强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的认同。提升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理念传播效果,应注重创新网络主体间的互动方式。对于广大领导干部来说,需要打破传统思维,特别是要深刻认识广大网民表达并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的强烈需求。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广大网民进行有效互动,就人们反映的问题进行及时协商沟通,了解其真实诉求,进而通过切实解决和及时反馈,增强人们的心理认同、价值认同、政治认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既能使领导干部自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又能真实了解并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这种有机的网络互动,是网络社会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理念的重要抓手,应不断在实践中丰富互动形式,提升互动实效,借此不断夯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基础。

  依法治网,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创造良好条件。网络空间风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离不开网络空间的良法善治。这需要我们依法推进网络治理,不断加强网络空间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网络空间主体行为,尤其是网络“大V”和“意见领袖”的网络舆论导向,从而形成和谐良好的网络空间氛围。不断加强依法治网方面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理性进行网络表达,自觉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司法部门和网络治理部门应及时颁布具有针对性的网络治理法律条例和细则,建立网民诚信档案,对网民违法行为要依法进行适当处罚。同时,还需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网络安全治理,促进建立合理的国际网络新秩序,依法打击跨国网络犯罪,并着力于打造中国特色网络空间治理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总之,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中,应高度重视互联网的作用。更好传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理念,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导力,牢牢掌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注重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工作,让互联网成为新时代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大增量。

  (作者:陈建有 郝保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链接:http://sscp.cssn.cn/xkpd/xszx/gn/202001/t20200121_5082164.html

关闭窗口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