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讲话
中共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关于开展向王泽山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2018-05-29 13:41   党委宣传部

中共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关于开展向王泽山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各省、高校、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党组,部直属各单位、部属各部机关各司局党委(总支、支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实施中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推动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发生重大变革。在此过程中,部系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充分展现出新时代工信人的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执着事业追求和良好精神风貌。王泽山同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王泽山同志,是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党的十九大代表,是我国著名火炸药学家。他以“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执着,用64年时间坐热基础科研的“冷板凳”,成功攻克火炸药领域多个世界级难题,让中国火炸药技术重回世界之巅,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卓越贡献,多次荣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大奖和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2018年1月,王泽山同志获得201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及兵器行业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其颁发荣誉证书。王泽山同志以实际行动坚守初心、践行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兑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为部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作出了表率。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部党组决定授予王泽山同志“工信楷模”荣誉称号,在部系统开展向王泽山同志学习活动。

部党组号召,部系统各级党组织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向王泽山同志学习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学习他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的优秀品质,学习他坚韧求真、创新超越的崇高精神,学习他以德立身、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坚持以王泽山同志为榜样展的历史实践中,永葆初心、在推动工业和信息化事业改革发勇担使命,担当履职、奋发有为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王泽山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中共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

2018年5月15日




国家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

—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先进事迹


王泽山,吉林省吉林市人,1935年IO月出生,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后留校任教至今。196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王泽山是我国著名火炸药学家,他创立了“发射装药学”,是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他在火炸药理论领域提出了系列新概念和新原理,出版著作巧部。

在含能材料工程领域获得多项重大研究成果。上世纪80年代首创了火炸药资源化系列再利用技术,解决了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为消除废弃含能材料公害提供了技术支撑,是我国火炸药领域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自上世纪90年代起,研究了发射药燃烧的补偿理论,发明了低温感含能材料和高能量密度装填方法,显著提高了发射装药的能量利用率。2000年以后,发明了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解决了国际军械领域长期未解决的瓶颈技术。由王泽山创新发展的系列火炸药技术,开启了我国火炸药领域从跟踪仿制向自主创新发展的新征程。他先后获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另获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均为第一完成人)。

他提出了加速我国火炸药技术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近、中、远期发展方略,并主持制订了相应发展规划,推动了我国火炸药事业的快速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的坚守,才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荣膺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三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的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院士,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60多年来,他始终孜孜以求、拼搏奉献,用卓越的教育科研实践和崇高的为人处世风范呈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兑现着入党时对党和人民做出的铮铮誓言。他用“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的执著与坚韧,在探索重大科学原理、攻克武器装备关键技术以及科研成果社会转化方面为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重道义、勇担当的优秀品格。

一、强军兴国担使命

王泽山出生时,他的家乡东北早已沦陷。从小就目睹日寇残暴统治的他暗下决心,“绝不做亡国奴”。1951年至1954年,王泽山先后就读于吉林市第一高中、第二高中。在那个年代和刚刚散尽的抗美援朝的硝烟中,王泽山明白了“强国方能御侮”的道理,强国先强军。也就在1954年夏天,王泽山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当大多数考生在蓝天大海的召唤下填写了与空军、海军相关的专业时,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冷门专业—陆军系统的火炸药专业,成了班上唯一一名自愿学习火炸药的学生。这个19岁的青年坚信:专业无所谓冷热,只要祖国需要,任何专业都一样可以光焰四射。

从此研究火炸药成了他的终生使命。

1961年,在入党材料中,他写道,“为个人生活是渺小的”“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才是最大的幸福”。从此以后,王泽山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牢记哈军工创建时即被赋予的“强大国防、繁荣祖国”的光荣使命,义无反顾地献身于我国武器装备技术的研发、攻关与应用,用行动论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信仰。正是这一力量源泉,激励着他攻克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用现代科技的“钥匙”,打开了古代中国最辉煌的发现之一—火药的宝库,让位列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现代中国焕发出新的辉煌。

和平年代,虽然硝烟渐远,但那些储备超期的火炸药仍对环境和社会构成极大危害。露天焚烧、海洋倾泻、深井注入等国外常用的销毁方法,不仅浪费资源,更带来环境污染、爆炸事故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而受到国际法的严厉禁止。更令人担忧的是,处理火炸药的方法国际上一直缺少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大量

看到万吨级的退役火炸药随时面临危险,看到清澈的河水、洁净的地下水被倾泻的废弃火炸药严重污染,王泽山立志,一定要拿下难题。

在传统的方法被禁止,及时大量处理的方法未被发现的情况下,王泽山首次提出资源化治理,变废为宝这一设想,并将这一设想作为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有效途径在国内全面展开。1985至1990年,王泽山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20多项关键技术,将废弃的含能材料转化为军、民用产品,为火炸药的生产、使用、储备、处理达到良性循环找到了出路,为消除废弃含能材料的公害做出了重要贡献。1993年,他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追求卓越、勇攀高峰,是王泽山对自己的要求。在他看来,科研无止境,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意味着另一个新课题的开始。1990年,王泽山向火炸药的另一个难题“含能材料的低温感”发起了挑战。

在低温和常温下使用时,如何让武器拥有和高温一样的效能,是与自然规律相冲突的一个世界级难题。背规律而行,难度可想而知,但王泽山和团队有打破常规的勇气。一次次尝试,他们终于构建出火药燃速与燃面的等效关系,并发现了能够弥补温度影响的新材料,更创造出成负相效应的温度补偿系统,长贮稳定性问题获得了解决,发射药的能量利用率得到了大幅提高,王泽山为世界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普适性的先进方法。由此,他摘得了1996年度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桂冠,并填补了这一奖项多年的空缺。

当时已62岁的“双冠王”,在很多人看来,王泽山已经功成名就,完全可以待在家里颐养天年。但这不是他的个性,思维活跃的他又开始投入到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曾被称为“战争之神”的火炮,在今天远程作战和精确打击的现代战争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提高大口径火炮的射程,国内外通常的做法有两种,延伸炮管长度和增大火炮膛压。但会带来机动性等系列问题。同时目前世界上采用的两种不同的单元模块间的双模块装药,操作起来既繁琐又费时。

不必延长炮管,也不必增加膛压,能够使用同一种单元模块,通过模块数量的不同组合,来实现火炮对于远近不同目标的打击,一直是国际军械领域梦寐以求的技术。英、美、德、法、意五国科学家曾联合开展过I55火炮等模块装药研究,耗费巨资、历时多年,终因无法突破技术瓶颈,被迫中断了此项研究,想要研发出全等模块的装药技术绝非易事。

国家需要,自己感觉也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再次站到世界的高处,凭借数十年在远射程和模块发射装药领域的研究积淀,王泽山觉得无论如何,都要拼一把。

花甲之年后的20年时间里,反复验证结果的一次次失败伴随着矢志不移的艰辛探索与精确繁杂的计算,王泽山利用自已另辟蹊径创立的装药新技术和相应的弹道理论,终于研发出了让中国火炮装药傲视全球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远程模块装药技术。

目前这项核心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多种武器装备和型号的研制中。通过实际验证,我国火炮在应用该技术后,射程提高了20%以上,最大发射过载有效降低了25%以上。不仅其弹道性能全面超过所有国家的同类火炮,还降低了火药燃烧产生的火焰、烟气、有害气体,减少了对操作员和环境造成的危害。2017年1月9日,82岁的王泽山再次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收入囊中。这是他第三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至此,他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三冠王”。

王泽山对世界技术难题的一次次挑战,向世界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外国人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中国人可以解决!

2018年,捷报再次传来。1月8日,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习近平主席亲自向他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证书。这是对他60多年来,始终牢记“强大国防、繁荣祖国”的光荣使命、义无反顾地献身于我国武器装备技术的研发、攻关与应用,用一辈子的执着论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信仰的最好褒奖。

二、矢志创新攀高峰

王泽山身上众多耀眼光环彰显的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矢志创新、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精神。在许多人看来很多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譬如含能材料的低温感、等模块装药等这些久攻未克的世界难题,王泽山都敢于去试一试。可是,当时既缺乏系统理论的支撑,又有国际的技术封锁。要想解决这些难题,绝非易事。

在装备部预研管理中心主任安波的记忆中,模块化装药项目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在项目即将启动之际,因为该项目技术难度大,指标要求高,能不能顺利啃下这个硬骨头,大家心里都没有底。接下项目的王泽山说:再硬的骨头,我都要去拿下。

为了尽早攻下该技术,已经快到}o的王泽山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当中。冬天的塞外靶场寒风刺骨,气温常常达到零下二三十度。可是他还与年轻人一样,在靶场往往一待就是一整天。有时一趟实验做下来前后需要20多天,他就寸步不离地待在靶场。此后的20年时间里,一次次验证结果的反复失败伴随着矢志不移的艰辛探究与精确繁杂的计算,王泽山利用自己另辟蹊径创立的装药新技术和相应的弹道理论,终于研发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全等式模块装药技术。这项提升我军主战武器火炮性能、保证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多种武器装备和型号的研制。

该技术的攻破,也再一次向世界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外国人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中国人不仅能够解决而且还可以创新出相关的技术和理论。

在平时的研究中,王泽山不想走别人已经走过的路,而是喜欢换个思路,另辟蹊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闯出一条新路来。

在某导弹的研制过程中,当时产品的研制已进入了设计定型的关键阶段。可产品在一次测试过程中却意外出现了问题。经过反复检验,令研制人员疑惑不解的是火炸药的各项性能都是符合技术要求的,但问题的根本原因一直没有查找出来,产品设计定型的时间被迫一再推延。

情急之下,负责项目总体研制的单位向王泽山求援,请他从中协助查找原因。王泽山已经记不清这是多少次他在装备研制的关键时刻临危受命,紧急驰援了。在详尽了解了整个产品的测试过程之后,他打破研究上的惯性思维,另辟蹊径从内弹道技术分析的角度查找其中的原因。经过深入地分析与思考、反复测试和验证,他最终不负众望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及解决的办法:即只要从发射装药内部的成分与结构上稍加调整和改进就可以了。就这样,在不改变产品总体结构设计的前提下,困扰研制单位多年的问题被王泽山解决了。

与王泽山合作过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他在长期科研工作中形成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在王泽山的生活里,从来就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即使是现在80多岁了,他一年之中,依然还有二分之一的时间是工作在试验场地等地,他的足迹遍及全国兵工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他说,火炸药性能参数的验证中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实验过程中也颇具危险性。因此,为了能准确收集到一手数据,同时也为了确保整个实验过程的安全有效,“只有亲临现场,指导实验我才能够放心。”

让人钦佩的是,82岁的王泽山创新的意识、开拓的思维一点也不比年轻人逊色。在与相关单位的科研合作中,他不是仅仅满足于把项目做成功,而是在相关的技术指标和性能参数上力争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或取得最优化的整体效果。与王泽山在一起做实验的时候,你总能感觉到他的脑子在飞快地转动着,往往是边观察边思考着问题。闲聊的时候,大家也会好奇地问他:“王老师,您究竟在想什么呢?”他平静地说道:“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是不是还有其它更好的实验方法呢?”、实的话语,展现了王泽山几十年来对科研事业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也让大家由衷地钦佩这位火炸药领域的泰斗。

60多年的努力,王泽山凭借他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跟随中国兵器步伐,推进了我国火炸药整体技术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中国火炸药事业的“复兴”。

三、执灯育才甘为梯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王泽山重视火炸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做事先做人,为此,他首先要求自己的学生:做人做事都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线,把事情做好了,比什么都强。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上,王院士在打牢专业基础与理论功底的同时,更重视他们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他给学生选定的课题往往是在理论上尚需探索、技术上有待突破的前沿课题。

听过王泽山讲课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他上课从来不会照本宣科,简单地重复那些已经成熟和定型的知识。很多国际上刚刚产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总是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王泽山的课堂上。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他善于把一些复杂、晦涩难懂的学术概念用最精炼的语言,精辟地总结和概括出来,便于大家的记忆和应用。

不仅自己瞄准国际前沿,王泽山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研究视野。他是国内较早实践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教授之一。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他作为南理工化工系的主任就与瑞典隆德大学化工二系主任巧erle教授签订了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协议。他善于发现年轻人身上的优点,尤其是学术思维上的“新亮点”,及时引导他们在学术上独立思考。他的人格魅力无形地影响着曾经与他一起工作过的校内外同仁、身边的教师和学生,赢得了学界对他的敬仰和尊重,也使他的学术科研团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除了在校指导学生外,王泽山还为与之有合作关系的科研院所、企业尽心培养相关技术人才。改革开放初期,企业专业人才的断层问题十分突出。为推动火炸药行业技术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时任南京理工大学化工系主任的他亲自组建讲师团队,选定教学科目,制定教学计划,比较系统地向技术人员传授火炸药专业的理论知识。他还在讲授过程中积极调动学员们开展互动讨论,并结合学员们在生产、科研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释疑解惑。

“王院士时常关心厂里技术人员的培训。他来兵器工业集团375厂做试验的时候,我们请他给厂里的年轻科研人员讲讲课,他总是欣然允诺。这些年厂里的发射药技术团队也在跟王院士的合作中逐渐成长起来了。感谢他为企业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技术力量”。375厂党委书记艾庆祝内心充满感激地说。

与火炸药相伴60余载,王泽山是当之无愧的含能材料学科的领军人物,他出版专著巧部,系统地发展了火药装药理论,建立起来的理论与创造技术已成为现代装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装药技术界的主持人、总师、专家组组长,他倡导建立的全国研究所机构、工厂和高校的相关专业,已形成了我国装药系统工程研究的总体格局。治学60余年,他培养的博士生已近百人,有10多人获得国家科技奖一等奖,30多人在攻读学位期间一次或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和国家专利,遍布世界各地的学生中,有政府高层官员、大型国企高管、学科领军人物。

谈到学生取得的成绩,王泽山很欣慰。他说:“我甘做执灯者,为学生照亮前行之路”

王泽山用他宽容与博大的胸怀,感召着从他那里走向社会的一批批学生。

2016年,已是中北大学副校长的萧忠良教授选择回到母校南理工工作,作为王泽山的首位博士生,他感慨道:“之所以选择回来,正是因为王院士在这里,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态度深深影响了我。和他在一起工作,我心里感觉特别踏实,做研究也有奔头。”

四、扎根大地做学问

“科技研发为了人民”“科技成果服务人民”,这是王泽山始终坚持的价值追求,他也时刻用实际行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始终把科技报国、教育报国作为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常说,“搞科研,不能满足于获得了什么奖,申请几个专利,或发表几篇论文,应该想办法把项目转化为工业化生产。”他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为了对接企业需求,指导企业成果转化,王院士走遍了全国的火炸药企业,真正做到了“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

上世纪$0年代,王泽山带队参加全国首届科技成果交易会,当了解到老区和边远地区圣需技术但资金缺乏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向学校汇报、征得学校同意,将全部参展科技成果无偿转让给延安地区。经过挑选,最终有5项成果进行了无偿支援。王泽山等人无偿支援老区技术成果,受到了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

山东银光集团公司是国内生产先进民爆产品的企业,由于该企业生产的起爆器要使用到火炸药,为了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2012年他们找到王泽山寻求技术合作,想用他的技术,在起爆器的材料中利用退役火炸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在一番详谈后,很快双方就签定了合作协议。

从此,为了让产品尽早投入工业化生产,王泽山多次来到厂里做试验,获取第一手的数据。因为从实验室研制的产品小样,到企业工业化生产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试验过程,每次到厂里,他都要查看生产现场,了解生产工艺,亲自把关两种药的混合比例,每一个步骤都具体指导。为杜绝安全隐患,他还亲自制定了《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每一道工序的操作规范。“他希望与我们合作开发的这个产品不论是在工艺上还是在安全性上都是最好的。”山东银光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锐感激地说。为此,他和团队成员从工厂到实验室,再从实验室到工厂,来来回回跑了十几趟。

项目鉴定的时候,有人建议王泽山,如果只鉴定产品不鉴定工厂生产线,鉴定结果就可以得到一个非常好的评价。但是王泽山坚决不同意,一定要将产品连同生产线一起进行鉴定,他说:“我个人的荣誉不重要,只有成果真正投入生产,给企业带来效益了才是最重要的。”

在王泽山的扶持下,作为工信部立项的民品开发项目,该项目2017年7月份通过了工信部含火药起爆器科技成果的鉴定,预计每年给企业增加大约1.5亿的产值。

五、达观处世德行高

“要对得住自己的身份,尊重科学,不要想着通过这个你能占有什么。’,’’做人要诚恳、宽厚,大家在一起共事,首先要考虑别人才行。”这是王泽山经常对身边的人说的话。

王泽山身体力行,在与校外单位联合开展的项目上,他从不计较研究经费的分配问题,获得的成果也是大家共同享有。开展项目工作的时候,遇到经费紧张的情况,他也总会把经费向其他单位倾斜,对他来说,“只要能够保证我们的工作正常开展就好”。无私忘我,宽厚待人的品格,为他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按照学校规定,为给院士工作提供方便,学校可为院士提供工作用车服务。但是王泽山从没有让学校为他派过车。因为他觉得,“现在打车也很方便”。为节省时间,便于工作,当时69岁的王泽山考得了驾照,购买了一台10万刚出头的紧凑型轿车。平时上下班或在南京及周边地区开会、出差,他就自己开车去。遇到去外地出差开会、参加试验,他通常都是坐出租车。时间长了,他甚至与一些出租车司机建立了信任和友谊。形成了在北京、沈阳、西安等经常出差地点的“固定用车”习惯。

在物质生活方面,王泽山毫无奢求,凡事能省则省,能简则简,自在随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文件袋式的公文包,现在也依旧是他的爱用品;衣服袖子破了他也满不在乎。对于自己的家人,他一直坚持不让家人过问和涉足他的工作,他也不会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关系为他子女的升迁提供方便。

“不愿意麻烦别人”是与他打过交道的人共同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单位负责接待他的同志常常挨领导的“批评’,。“你们都挺忙的,我来尽量不给工厂找麻烦”,这是王泽山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外地出差时,“方便”是王泽山对住宿唯一的要求。每次去375厂,王泽山都要求住在厂里招待所。虽然条件比不上市里的宾馆,但他却觉得,离厂里近,开会实验都方便,安静又便于他思考问题、看看书,写点东西。

虽然工作时心无旁鹜,但他平时对身边人包括同事、学生,工厂的科研人员、操作工人,车队的司机、招待所的服务员、食堂的厨师等都透露着细心地关怀。在酷暑天为试验场的大家买水、水果,为接送自已的司机买几包香烟,和炮位工人或仓库工人聊聊家常……“平易近人”是身边人评价王泽山时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谁的身体不好,谁家里遇到困难了,他知道了总是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帮助。对因475厂破产重组而下岗的装药工人高师傅,王泽山知道他再就业有困难,又念着他做事细致认真,为他在军工试验中心介绍了一份工作,帮他把全家人接到南京定居。而对375厂发射药科技带头人刘琼,王泽山听闻他从凌源搬往了辽阳,特意打电话关心他在辽阳的安置情况,并嘱咐他“买房子的钱不够你找我”。

六、复兴路上永向前

“现在,物资的丰富程度、人的活动范围、工作的效率与过去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想要获得什么,可以在瞬间实现,这是一种颠覆性的变化。但身处这个高速运转的大时代,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更增加了身上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如果没有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就注定落后于人。”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危机与紧迫感已全部转化成王泽山不断前行的动力。

虽已83岁,但王泽山对新生事物的热情始终没有消退,因为“这更加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研究的效率。”随着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他用作研究的计算设备也从最初的庞然大物更新成了便于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手机等掌上电子设备出现后,他仍不落伍,对APP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丝毫不亚于年轻人。他经常使用微信与大家交流,出差订机票、预订宾馆,他一键搞定,从来不用学生帮忙。

为了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他对待生活一切从简。能不参加的社会活动尽量不参加,因为他不想浪费太多时间在应酬和吃饭上。

王泽山院士的家总是小区里最早亮灯的那家。只要没有特殊安排,他会在晚上九点半左右休息,然后凌晨两三点起来工作。“白天的事情太多,凌晨特别安静,适合思考问题。”工作到9点到办公室,和合作单位和团队人商量各种事情。中午随便吃点饭,稍微休息一下,然后起来继续工作。“他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这是所有和他接触过的人对他的最深刻的印象。随着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慕名而来,他也越来越忙碌,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因为还有那么多的事情没有做”。哪怕只是在短暂的候车时间,王泽山都会拿出他随身带的包包,那里装的是他日夜思考的火炸药相关问题。“只要国外没有做的和做不成的,我要想办法做出来。因为火炸药研究已融入我的一生。”

虽已站在国际含能材料科研领域的学术高峰,已毫童之年的王泽山依然没有停下攀登的脚步。他说:“我从事科学工作,更加明白科技的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人有责,我就是通过火炸药研究服务于国家,服务于国防,贡献自己的力量”。目前,瞄准不用溶剂制出无烟火药这一目标,王泽山带领团队再次向着火炸药领域又一项重大难题发起了冲击,“面对新时代科技强国的召唤,面对国家需要,做一些助力工作,为继续创造世界一流的火炸药成果而努力。为此,我义不容辞!”

响亮的回答,是王泽山对中国古代火药技术复兴的满满信心,也是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庄重承诺。


关闭窗口
特别推荐